正文 言情劇裏見新知(1 / 1)

言情劇裏見新知

專欄

作者:孟暉

最近追了一部美劇《古戰場傳奇》,看得我真夠著急的。不是為劇情,是為了劇中展示的18世紀蘇格蘭人民的生活水平。

該劇的劇情沒法認真:二戰剛結束時,曾任戰地護士的英國女子克萊爾偶然穿越到了1743年的蘇格蘭,於是那裏的麥肯齊部落滿朝文武都愛上了她,同時,作為占領者的英格蘭人則滿朝文武都愛上了一個叫傑米的年輕武士,傑米呢,對克萊爾一眼萬年,愛得又誠摯又節烈。這部劇是瑪麗蘇中的極品,傑克蘇裏的奇葩,讓閱盡千帆的言情作品女粉絲們都歎為觀止競折腰。

不過最吸引我也讓我迷惑的卻是,劇中展示的蘇格蘭居然那麼落後。一群農婦加工織物,靠手反複摔——對於曾寫文讚美《搗練圖》的我來說,這絕對是全劇最大的笑點:發明搗衣杵很難嗎?所以一開始我總是自動把劇情背景設定到玫瑰戰爭甚至十字軍時代,後來搞明白女主是穿越到18世紀中葉,簡直靈魂過電一般的受驚。啊啊,那個年月,曹雪芹在寫《紅樓夢》,而《金瓶梅》已經流行一百多年了呀!

於是,哈哈哈,好歡樂!然而,當克萊爾結婚時的一身婚服出現,我收起笑容,第一次對這個“小言劇”變認真了。這一套繡有銀花的華服完全由細麻布與麻織紗製成!到此,我忽然意識到,劇中幾乎沒有出現過棉布與絲綢。這下來了精神,把第一季十六集仔細擼了一遍,結果發現劇中蘇格蘭人的服裝、家中用品確實一律采用細麻布與各類毛織物,棉布缺席。這讓我非常驚訝,須知印度的棉布生產非常發達,“大航海時代”的商船肯定會把印度棉布帶回歐洲,難道蘇格蘭竟然無緣沾光嗎?中國在明代就已出口棉布,而18世紀的蘇格蘭人居然穿不上這種舒適保暖的衣料!

須知,讓一個劇組在拍攝過程中全程避免棉布出現,所有服裝都用種類不同的麻與毛織物,在今天,應該是很麻煩的工程。因此,隻能理解成該劇的創作者是有意為之,以此傳達他們對那個時代的蘇格蘭高地生活的理解。

同樣讓我感興趣的是,公爵所住的府邸內擺滿了真正的中國青花瓷器,傑米的小領主住宅內卻隻有一組歐洲自產的、仿中國青花的高檔陶器。劇中也沒有出現麵包,隻有燕麥餅,這倒是符合曆史實情,當時的蘇格蘭不能種小麥,也就吃不上麵粉。凡此種種細節,都顯示該劇的創作班子對於18世紀中葉蘇格蘭的經濟狀態有一套完整的認識,並且極其用心地還原他們所理解的時代環境。一部言情劇能有這樣的追求,讓我真心佩服不已。

此劇對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也有細致處理,麥肯齊領主城堡的醫藥室內配備了標準的歐式蒸餾器,傑米家的田園建有一座以整套的巨大金屬齒輪咬合運轉的水磨坊,不過香精油隻出現了一次……想來劇中對於火槍、鋼刀的表現也很有講究,可惜我對這個領域實在沒興趣,但好歹能注意到,蘇格蘭武士們沒有望遠鏡一類的光學武備。

嗯,由服裝道具引發意外的觸動,這大大緩解了觀眾如我者浪費時間看無聊情節時的罪惡感,真是個良心劇組呀。此前,我從來沒有留意,美洲白銀發現以來,棉布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流通,是個值得去讀書了解的問題。歐美人一向宣傳,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西方”便成為世界的主導。然而,在18世紀,中國江南地區在世界貿易體係內顯然更靠近中心的位置,相比之下,蘇格蘭反而處於體係的荒涼邊緣。那麼,在今天,是否還應該把過去五百年簡單劃分成“西方”、“東方”的曆史?

當然,真把一部言情劇認做曆史本身的話,那未免弱智。不管怎樣,《古戰場傳奇》認真嚴謹,試圖依據當代的史學研究成果去再現具體的往昔生活,也算在娛樂中普及新知。

觀劇過程中每每浮起感慨,好在工業革命會來,那時蘇格蘭人民就能唱翻身道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