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衛·霍克尼:藝術世界的“黑客”(1 / 2)

大衛·霍克尼:藝術世界的“黑客”

文化

作者:曾焱

大衛·霍克尼(張雷 攝)2009 年,大衛·霍克尼將巨幅風景畫作《沃特附近較大的樹》捐贈給英國泰特美術館。圖為藝術家在他自己的作品前大衛·霍克尼1966 年的畫作《比弗利山莊的主婦》曾創下“二戰”後藝術品拍賣紀錄2013 年,英國泰特美術館推出大展“英國藝術500 年”。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布展大衛·霍克尼的代表作《克拉克夫婦和帕西貓》

因為是在下榻的房間裏采訪,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沒有戴他著名的鴨舌帽,從門後探出半個身子。出來接我們的是助手讓-皮埃爾,在《更大的信息:大衛·霍克尼談藝錄》中,作者馬丁·蓋福特在不少段落寫到過這個“霍克尼一家”的成員:法國人,音樂人,陪伴霍克尼及其伴侶約翰·菲茨赫伯特生活在英國的布裏德裏頓小鎮(Bridlington),駕車帶霍克尼繪畫了東約克郡的那些曠野。

任何出現在大衛·霍克尼身邊的親密關係幾乎都獲得關注,這並不令人驚訝。那麼,該如何介紹大衛·霍克尼?對這位老先生有太多奇奇怪怪的描述: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最出名的英國在世畫家、英國《衛報》筆下的“全天候時尚偶像”、被媒體追逐的同性生活繪畫者、藝術史上的嘻哈之士,及獲得英女王頒發的“功績勳章”的兩名畫家之一——另一位是已經去世的偉大的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en Freud)。總之,一個在全世界都有狂熱“粉絲”的明星藝術家,如果可以為他尋找一個對照,大概就是安迪·沃霍爾,他們至少在外觀上都是藝術和時尚、波希米亞和波普主義的精心混搭。不同的是,在霍克尼身上,還深刻英國舊式紳士以及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印記。

大衛·霍克尼iPad 畫作:《春至沃德蓋特樹林,2011 年1 月8 日繪於東約克郡》,紙上印刷《春至沃德蓋特樹林,2011 年3 月18 日繪於東約克郡》,紙上印刷

霍克尼出生在英國約克郡的另一個小鎮布雷福德,他自己也回憶過,在那裏和藝術唯一相關的東西就是海報和招牌。少年霍克尼每周在布雷福德語法學校可以上一個半小時的藝術課,這是他在1959年考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之前獲得的全部藝術教育,純熟完美的素描技巧幾乎完全來自天分和自我訓練。

霍克尼的藝術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1961年,在倫敦RBA畫廊相當著名的“當代青年”(Young Contemporaries)展覽中,他和其他幾個參展同學幸運地搭上潮流,一起成為戰後英國波普藝術興起的標誌。

不過,霍克尼後來的成功與任何藝術流派或運動都沒有什麼關係。他是一個不甘陷於既定立場的人,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藏在他大眼鏡後麵的眼神,敏感、興奮、置疑,並且有一種小男孩將要開始遊戲時才有的興致勃勃的挑釁。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他獲得皇家藝術學院的金獎,極其短暫地留在波普陣營——有人說他隻做了5分鍾的波普主義者,圍觀了一會兒抽象表現主義也覺得無趣,然後走向了被他稱之為自然主義的繪畫之路。他幾乎沒有浪費時間去糾纏於寫實或不寫實,畫人物還是畫風景,持久的激情都投在強化的色彩以及不斷變化觀看方式和視覺空間。他表現得仿佛闖入藝術世界的一個“黑客”,享受著智力優越感。

1964年,霍克尼第一次到洛杉磯就著迷了,決定從英國移居加州。“陽光、海水和性”開始進入他的繪畫。他用丙烯畫畫,拍攝寶麗來照片並進行拚貼創作,畫了第一批“遊泳池”係列。那些泳池裏的漂亮身體都是他的同性愛人,畫家用令人目瞪口呆的藍色水波和網狀光紋撫摸他。在《一個藝術家的自畫像》裏,穿紅色西服的男子站在泳池邊,盯看泳池裏的裸體男孩,就像畫家本人,迷戀著把男人身體放在水中的景象。《水花》裏通體透明的明媚,則是他送給同性戀者的一個烏托邦。

70年代他開始挑釁傳統肖像畫風格。1971年,他畫出了《克拉克夫婦和寵物貓帕西》(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畫中人是他的設計師密友克拉克和新婚妻子。這幅畫現在被人視為“英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作品之一”。之後他用相似的畫麵結構方式,創作了《我的父母》。他的色彩越來越大膽,風格卻變得簡樸。那時他不到40歲,已經獲得盛名,“足可媲美任何在世的藝術家”。

在那之後,霍克尼開始挑戰攝影,宣稱攝影從繪畫而來,也將回歸繪畫。實際上,這也是他對自己藝術生涯的一個巨大扭轉——不再用攝影的觀看方式來觀看世界。他像個遊戲高手,嚐試各種繪畫媒介和風格,毫不在意藝術界的評價。他設計舞台布景和演出服裝,用複印機、激光掃描和傳真機來畫畫,用蘋果電腦的Ossis程序創作了第一張電腦素描並打印出來展覽,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對一切能夠做出圖像的技術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