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射一生 中國弓道的複興(1 / 3)

一射一生,中國弓道的複興

文化

作者:朱步衝

李傑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傳統騎射愛好者“身如槁木,心如止水”

“淺扣弦上定,深引掌中輕。天地微雨裏,再向虎山行。”這是皇甫江最近隨手寫的一首詠射五言詩。他告訴我們,學習射箭,在於一年前生活中的一次頓挫,造成了某種揮之不去的危機和困惑,“每一秒鍾都有一種五內俱焚的感覺,不能沉靜下來”。在這些困頓的日子裏,皇甫江偶遇了一位畫家朋友,他說如果非要發泄,就嚐試下射箭吧,能發泄,又能靜心。“於是我就拿著弓,在自己房子的庭院裏支了一個靶子,一開始不懂得力道運用,30磅的弓都拉不開,有時一分鍾箭都搭不上,完全是濫射,有時一天射壞了300多支箭,直接打到牆上,不能用了。”奇妙的是,在弓弦收放之間,他感到自己開始逐漸從困惑和躁鬱中暫時走了出去。“這個愛好還和玩車不一樣,再好的跑車,法拉利,它也有一個加速的過程,而放弦的一刹那,箭就達到了它的最高速度。”箭一離線,弓弦就發出“砰”的一聲,旋即“篤”的一聲射入箭靶,一切不平和精神上的重壓,仿佛隨著箭矢飛走,再與箭靶接觸之間,在兩次回響之間,灰飛煙滅。

皇甫江的私人射箭場,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東方文德廣場四樓的“綺年藏品”。遍布在房間各個角落的玻璃展櫃裏放著等待拍賣的瓷器、古董裝飾,在最醒目的窗邊正中央,擺著一副巨大弓架,依次擺著幾把傳統式弓、美式獵弓以及日式弓道專用和弓,旁邊是一具已經箭痕累累、倚靠著巨大複合泡沫墊的圓形標準箭靶。他笑稱,自己已經借助弓道,順利走過了情緒波動期,現在完全是因為興趣在堅持射箭,盡量追求“身如槁木,心如止水”的境界。等到有閑暇時候,自己準備在《中國古兵器史》之外,再寫一本《中國傳統弓道史》。他自稱是最勤奮的業餘弓友,皇甫江用來持弓的左小臂上,是早期用力不得當,被弓弦打出的累累印記,虎口上則是被箭杆擦出的傷口血痂,雙手的指關節布滿了老繭。“平均每天七八個小時,五六百支箭,而且都是90厘米以上的重箭,在烈日下,在暴雨裏,甚至黑夜中,就那麼一支一支地打,每一支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起初,許多弓友感覺皇甫江是心血來潮,是一個“閑暇找點樂子的土豪”,但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逐漸在弓友圈子裏聲名鵲起,已經能拉開六七十磅的重量級弓,在業餘比賽中和一些資深弓友一較高下,他的最終理想是拉開100磅的強弓,射1米長的重箭,“30米距離內,靶子中箭是會轟然倒下的”。

皇甫江說,現在中國傳統弓的整個施射過程,也基本借鑒了來自西方職業競技體育傳統項目的反曲弓,嚴格地強調整個動作中包括三要素:靠位,前手,撒放。“反曲和複合弓為什麼準,就是因為弓體中央就有一個握把,射手的持弓手能夠穩定地嵌在裏麵,找到感覺很容易,每次都是一個標準化流程。”而他,希望全新的挑戰中,人的因素占據決定性,物質和其他裝備能夠盡量被簡化,甚至摒棄。“傳統弓構造最簡單,反曲弓還有握把,瞄準鏡,配重杆,複合弓還要加上兩個滑輪,美式獵弓還至少有個搭箭台,傳統弓它每次搭箭點都不一樣,推弓的距離也不一樣,不強調瞄準,更加重視你用意念瞄準。”

與很多傳統弓愛好者不同,皇甫江堅持用類似日本弓道的“大拉鋸”式開弓,距離長,扣弦手已經拉到遠落後於麵部的地方。“這個姿勢太優雅了,跟大鵬展翅一樣,身體完全舒張。”他告訴我們,很多傳統弓愛好者為了進階快、射得準,比賽拿到好名次,都摒棄了傳統的蒙古式拇指控弦射法,去學相對簡單、三指扣弦的地中海式射法,並且采取了騎射和現代弓箭射擊競技中的靠位,即將拉弦手與箭尾靠在麵部臉頰嘴角附近以保證瞄準相對精確,俗稱“小拉鋸”式,直到最近這一兩年才有所恢複。

熱衷弓道的古刀劍收藏家皇甫江

“國內傳統弓比賽也有個不好的地方,以堅守傳統為名,故步自封,限製地中海式,你都用騎射的小拉鋸了,還要管這個,實在是沒有道理。”皇甫江談到這裏總有些憤憤不平,有些射齡長一點的弓友還會恐嚇新手,說“蒙古式是個坑”,很難練,結果自己不到兩天就學會了。傳統的弓道其實是很兼容並包的,你看出土的漢代墓葬壁畫裏,騎射畫麵裏已經有地中海式射法。“廣東的弓友,在全國業餘弓道愛好者裏氣氛算是好的,大家都能玩到一起,互相切磋。”皇甫江說。他已經成為廣東隊的一員,準備參加4月25日開幕的安徽阿利杯傳統弓箭邀請賽,獎金不算多,第一名才3000元,但這是一個難得的切磋機會。

雖然在古代兵器收藏界,皇甫江以擁有乾隆大閱佩刀“寶騰”等大批珍貴藏品著稱,但他在弓具上絕對不是一個“裝備黨”。他坦誠,自己的弓都不算貴,第一把弓,是一把美國品牌Hoyt的二手獵弓,25磅,400美元淘來的。“當時剛剛開始學習射箭,臂力不夠,拉不開很重的弓。”現在用的傳統弓,最便宜的不過幾百元,最貴的進口品牌單價在人民幣幾千元左右,比如美國的SF Archery以及韓國的JooMong等品牌,昂貴如Easton品牌,幾十美元一支的碳素箭也不經常用。

現代傳統弓,工藝業已摒棄了古代沿襲依舊的單純竹木結構,而變成了運用碳纖維或玻璃鋼材質外覆合成木質材料的複雜工藝,皇甫江和他身邊的許多同道,都認為器物的革新並不影響自己乃至其他弓友對於中國傳統射道的追求。“說實話,好多傳統弓友說,射傳統,必須用傳統工藝製作的角弓,角弓不實用,隨著彎度的變化它在變化,潮濕讓它也容易壞,原生的材料像牛筋、魚漂這些東西做的,這個季節你要專門給它找個幹燥的保溫箱。”同為傳統弓愛好者的廣州電視台“直播廣州”節目主持人高進告訴我們,“但是,這樣做出來的弓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掉磅很快,就是買回來50磅可能用兩個月之後變成40磅,這是材料衰減老化導致的。”所以,他依舊推崇那些有積累、材料和製造技巧考究的國外品牌。“為什麼柴田5支100厘米日本定製竹箭,就要9萬日元,就是貴在製作工藝上。”

作為一名“弓齡”長達8年的老玩家,高進從小就是一個頑皮的男孩兒,喜歡一切跟機械和射擊有關的玩具。小時候玩彈弓,後來又開始玩氣槍和弩,後來感覺應該“返璞歸真”,就研習射箭。先是玩複合弓,接著是反曲,最後“回歸傳統弓”。射法也由相對主流簡單的傳統地中海式轉回蒙古式。“打個比方說,複合弓是一種太多機械的東西,什麼都給你設定好了,其實有點像開車,我們射傳統弓有點像騎馬,騎馬要騎好其實比開車難得多,但樂趣也更大得多。”

箭館與賽事

在初入弓道之時,皇甫江並不喜歡去射箭館訓練,因為他感覺環境過於嘈雜,而且頂多隻有10米和20米箭道,能有30米箭道的已經很少了,自己隻喜歡在別墅後一條房子與圍牆之間的狹窄過道中訓練。然而另一位廣州弓友林孟熙卻勸告他,要想有所精進,就必須適應各種環境,以“亂中取靜”來鍛煉自己。“你這樣,客觀是給自己造成了一個容易射中的環境。”他告訴皇甫江,“兩邊的牆,實際上是幫助了你集中視線,摒棄了外來幹擾,長期待在一個你覺得熟悉、舒適的環境裏,成績是很難提高的。”

皇甫江於是選擇了去戰歌射箭館訓練。“戰歌”算是廣州生意最好、設備最講究的射箭館,位於海珠區體育館四樓。周六下午,這裏的十幾條箭道已經擠滿了提前預訂的弓箭愛好者們,老板楊江以前也是職業運動員,他說自己算是“陰錯陽差之間”創辦了“戰歌”:“當時就那麼300多平方米的地方,任何一項常規運動也施展不開,就隻有射箭了,當時也沒想到賺錢,就是希望能給廣州的弓道愛好者一個聚會的地方。”——“戰歌”的價格非常親民,一組箭20支,20塊錢,如果團購是兩組箭32塊錢。如果弓友自己帶設備來,價格就更便宜:55塊錢一個小時,30塊錢半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