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普京在軍事上為中國“擋槍”?(1 / 1)

普京在軍事上為中國“擋槍”?

專欄

作者:宋曉軍

北京時間4月16日下午17時,俄羅斯總統普京開始了他一年一度的回答民眾問題的電視直播節目。在耗時4個小時的節目結束後一個半小時,我在CCTV對此做了一次評論。做完節目後,一位年齡較大、平時熱衷於國際政治和軍事的朋友,迫不及待地用電話與我討論了一個話題:普京是不是在軍事上為中國“擋槍”?在討論中,我給他講了我在做節目前準備資料時看到的兩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當天《福布斯》雜誌網站的文章。作者是曾經在歐洲和中國做過訪問學者研究歐亞外交政策的專家考耶爾(Paul Coyer)。他在題為《普京的行動對中國核心和亞洲的影響》一文中稱,普京最近在烏克蘭的行動,似乎得到了中國“孫子兵法”的啟迪,不像蘇聯和俄羅斯以往一味動用武力的風格,而是操作得更有節奏和章法。這樣,必然會使得美國在應對中國崛起上分散注意力,中國會利用這個戰略“喘息機會”,在亞洲建立以中國為核心的新秩序。第二篇文章是當天《華盛頓自由燈塔報》網站上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知名“鷹派”記者格茨(Bill Gertz)。他在題為《美國削減核彈頭級別》一文中稱,雖然目前美、俄按照2010年簽署的“條約”按部就班地削減核彈頭和運載工具(截至今年3月,美國核彈頭為1597枚,運載工具為898具;俄羅斯為1582枚,運載工具為890具。到2018年2月,雙方核彈頭和運載工具將削減至“條約”規定的1550枚和800具),但是俄羅斯最近不僅違反了“中導條約”,而且還在進行核武庫的現代化。同時,中國也在悄悄加緊發展核力量,並拒絕加入任何“透明化”的核裁軍談判。為此美國應該加大“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投入,對中、俄兩國不能掉以輕心。

很顯然,上述兩篇文章的大意就是,普京在軍事上正在為中國“擋槍”,而中國利用這個機會挑戰美國的亞洲秩序。那麼這是不是真的呢?巧合的是,就在兩天前的4月14日,負責采購的美國防部副部長肯德爾(Frank Kendall)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即使2016財年後國防預算不受“封存”製約而被“全額批準”,到2021年,美“三位一體”的核武器資金缺口還有100億~120億美元。2021年後,海軍要采購12艘平均單價為55億~80億美元的新型戰略核潛艇,空軍要采購80~100架平均單價為5.5億美元的新型轟炸機,同時還要更新現役的民兵地基核導彈和采購新的巡航導彈。未來核武庫升級將是財政難以承受的上千億至1萬億美元。

如果按照肯德爾的說法,普京上任後不斷強化核武庫建設並不時展示其“核肌肉”的舉動,客觀上確實起到了在軍事上為中國“擋槍”的效果。但現在的問題是,普京這樣做主觀上未必是通過強化自己的核武庫,消耗和牽製美國的軍事資源為中國提供“戰略喘息”和加快軍備建設的機會。普京無疑是有他的戰略考慮——即麵對北約常規軍力五倍於俄羅斯的情況下,用強化核武庫來穩住自己在歐洲方向的戰略緩衝區。這就相當於“冷戰”高峰期蘇聯坦克數量幾倍於北約坦克時,美國要在北德平原部署大量核地雷試圖阻止蘇軍從地麵進攻歐洲大陸一樣。因此,所謂“普京在軍事上為中國‘擋槍’”的說法,隻是當美國成為“冷戰勝利者”後,沒有表現出充分的軍事和外交節製迫使俄羅斯采取“過激反應”的一種副產品。

最後我告訴那位朋友,從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不走“國強必霸”之路看,他們現在想的恐怕並不是怎樣利用這個“副產品”,而是如何改變產生這種“副產品”的遊戲規則。

4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參加一年一度的“與普京直接連線”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