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複仇 第84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1 / 3)

大明王朝,京城,一場激烈的交鋒正在宮廷內上演,文臣、武將、宦官、外戚等派係相互指責,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其中以於謙為首的武將派係更是受攻擊的主要對象,畢竟直接與魔道交戰的大都是武將,因此出現的失誤也最多,所以說隻有幹活的人才會出錯,而那些屁事不管,隻站在旁邊指手畫腳的人,反而是永遠也不會出錯的,譬如宦官、外戚之流,每日太太平平的坐在京城裏,飽食終日,碌碌無為,又怎麼會犯錯?(注1)

此次紛爭的開端,是六科給事中聯名彈劾於謙、戚繼光、袁崇煥等武將,奏折內寫道:“兵部尚書於謙,玩忽職守,怯敵怠戰,致使血獄大軍連破邊關數城,逼近玉樹關重鎮,令我朝虛實暴露於敵前,更不顧生靈塗炭,妄自開啟禁法封關,致使無數生靈慘死關前,如此喪心病狂,著實令人發指,按律當誅於賊九族!薊門總鎮戚繼光勾結魔道,窩藏血獄奸細蕭鴻,通敵之心,路人皆知,舉國上下,無不憤慨,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西南督師袁崇煥不辨忠奸,聽信奸佞小人之言,殺害監軍,罪同叛逆,更擁兵自重,延誤戰機,致使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孤立無援,慘遭群魔毒手,袁賊不思己過,卻上奏請功,厚顏無恥,當處以淩遲極刑……”(注2)

按照這些奏折的說法,於謙等武將簡直就是世俗人族的敗類,是勾結血獄的叛逆,但其實所有文臣、外戚以及那些太監們,都知道這並非事實,不過,知道歸知道,根本沒有人站出來反駁,隻有這些武將自己為自己辯解,顯得無比蒼白,何況此事本來就是故意誣陷,又有誰會真正在意被誣陷者的辯解?

無論文臣也好,宦官也好,都不願看到武將建立功勳,更不願武將因功掌權,因此才會在暗中驅使六科給事中上奏彈劾,若在平時,出了這種事情,大明天子當然會親自處理,但此刻明皇正在東海盡頭與魔君交手,這件事情自然就要由內閣和司禮監來處理了,但內閣一向由文臣把持,而司禮監卻是太監的天下,該如何處理此事,雙方其實早就商議好了!(注3)

數日之後,朝廷下詔命戚繼光、袁崇煥等將領入京接受三堂會審,之後僅僅過了兩日,朝廷的決議就出來了,眾武將被認定有罪,於謙被罷官,充軍三千裏,籍沒家資,戚繼光削職為民,永不錄用,袁崇煥被處以淩遲極刑,籍沒家資,而那位舍命潛伏血獄,拚死盜取名冊的蕭鴻也被判了斬立決,首級號令於街市,越發彰顯這一場千古奇冤的悲慘!

因為這些武將被誣陷的罪名是勾結魔道,京城百姓信以為真,自然人人痛恨,袁崇煥被淩遲碎屍之後,百姓爭食其肉,而所有知道真相的人卻都扼腕長歎,悲憤難抑!

本來武將派係也算是勢力龐大,就算受到文臣、宦官、外戚等派係聯手打壓,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但內閣、司禮監下手太快,而大多數武將又都分散各地,正在抵禦魔道入侵,等知道這件冤案發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返京救援於謙等人了,最終,一切都無可挽回!

當日在玉樹關抗擊魔道大軍的四位將領,除了史可法戰死沙場外,其餘三位的下場卻更加淒慘,隻怕於謙等人反而要羨慕史可法死得其所了。

因為這場冤案的發生,大明西南邊陲再無良將守禦,萬裏沃土,盡數淪陷在魔道大軍的鐵蹄之下,無數人族百姓苦受荼毒,慘不堪言,像那種妻離子散、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慘狀都算是幸運的,畢竟人族百姓全家老小盡數被魔道修士屠滅也是常有之事!

同時,在得知於謙等武將遭受不白之冤後,各地抗擊魔道的將士們都大為寒心,不少將領擔心自己也會受到誣陷,因此紛紛解甲歸田,甚至有些將士直接離開大明疆域,投奔鄰國,令整個戰局變得更加惡劣!

而就在武將派係遭受沉重打擊,日漸式微的時候,文臣、宦官、外戚等派係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內鬥,先是內閣成員集體彈劾東廠通敵賣國,緊接著司禮監和東廠又揭發朝中大臣勾結地方官員,結黨營私,敗壞朝政,爾後十三道禦史又聯名上奏,彈劾一幹外戚侵占民田,販賣私鹽等罪名,像這種狗咬狗的事情終日不絕,百姓更是怨聲載道!

而在皇族當中,紛爭也從未停止,譬如皇太孫朱允炆與燕王朱棣之間就有極深的矛盾,朱允炆跟文臣一派較為親密,而朱棣卻與武將一派關係極好,此刻武將派係趨於瓦解,朱棣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而朱允炆身為皇太孫,擁有監國大權,竟然趁機動起了削藩的念頭,如此一來,朱棣的燕王爵位自然危在旦夕,他當然不肯坐以待斃,少不得要與朱允炆拚個你死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