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攻伐南匈奴(上)(2 / 3)

文官不是世家大族士子就是皇家外戚,朝議在東漢末一直就是世家文官、外戚、宦官之間權力紛爭之所,武官地位底得很,連盧植這樣武將出身的也要習文給自己弄個‘當世大儒’稱號在朝廷上才有些許權利開口議事。

在文官們和宦官相互推諉之下,把五原郡太守推至前台,封平北將軍,統管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五郡防線兼管束南匈奴,全權負責並州北部抵禦外族重任;反正如今大漢朝廷國庫空虛沒錢糧調撥邊軍,五原郡這些年出產不少稀奇物品在中原暢銷有錢有糧,其子呂布呂奉先不是漢軍飛將嗎,就讓五原的漢軍飛將助其父為大漢守邊吧,文官們還引經據典把呂布爺爺呂浩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後率部駐紮在五原郡建城築堡開荒農耕固守邊關的曆史挖出來,說什麼呂家乃大漢邊軍世家,如今北疆危難之際非呂家挺身而出不可。

死道友不死貧道,如今並州北部鮮卑、匈奴作亂,征戰不斷,世家大族們那個願意出兵出糧去跟外族打仗啊,再說邊關一直為流放之地,沒什麼油水可撈,給呂良一個虛銜讓其賣命不是更好;並州精華之處不是還在刺史丁原治下嗎,並州大族幾乎都在太原以南,內長城以外沒有任何利益可言,恢複平靜之後再開商路即可,如今戰亂還是少踏足為妙。

並州刺史丁原則責令穩固上郡、太原郡、代郡一線內長城防線,不得懈怠。反正外族最多在內長城以外擄掠一番就會退回大草原,這些年來不都是這般一到寒冬就來打穀草一番嗎。昏庸的漢靈帝劉宏見不用國庫調撥錢糧也不用出兵,隻要自己皇家庫房不受損封個平北將軍又如何,自己一句話不是還能封了又撤嗎。隨即通過,讚歎百官急智,懂得為朕解憂,頗得朕心,下旨之時還大方的給予平北將軍大肆招兵買馬的權利,心想反正五原一郡之財力你又能招多少兵馬來養,大敵壓境現讓你頂在前麵解燃眉之急為上。當天聖旨就八百裏加急送出京都。

張遼、郭嘉率領狐騎支援五原郡東麵雲中郡,在強弓奔射和投槍連番來回打擊下,把圍困雲中郡的柯比能部鮮卑騎兵趕離郡城,解了雲中郡城之圍。進入雲中郡城後,發現城中擠滿了城外躲避戰亂的百姓,在雲中郡守請求之下,隻好把百姓一路護送回五原郡。

雲中郡城少了流民之後城中糧食還可支撐數月,按照慣例鮮卑打穀草最多也就停留一兩個月就要返回草原,畢竟每年春天是草原上牲畜生產季節,鮮卑騎兵大多數都是戰時為兵平時為牧民的半兵半農形式,如果牲畜生產時節不解散軍隊返回各自家中勞務那一年放牧的收獲就毀於一旦,損失不起。

狐騎護衛著近兩萬拖家帶口逃避戰亂的百姓步履滿姍的向五原郡遷徙,張遼憂心忡忡的對郭嘉道:“雲中郡如此慘況,不知道我老家雁門郡又如何?聽說鮮卑騎兵已經打到雁門郡了,家中親屬鄉親們如今狀況令人擔憂啊。”

郭嘉寬慰道:“鮮卑騎兵突破外長城防線一直到雲中郡都是平原丘陵地帶利於鮮卑騎兵大規模擄掠,情況比較慘,雁門郡地形多山,不利於鮮卑騎兵大股入侵,兼之雁門郡有內長城護衛,想必雁門郡要比雲中郡情況要好些,斥候彙報不是說雁門郡郡兵還在內長城防線抵抗嗎,把百姓護送回到五原郡後再出兵解定襄郡之圍就好,想必鮮卑騎兵也怕被斷後路。”

張遼道:“雁門郡郡兵我不是不知道是什麼德性,靠那些郡兵抵禦鮮卑騎兵實屬令人擔憂。”

郭嘉道:“雁門郡多山,百姓們會進山躲避戰亂的,文遠不必過於擔憂,還是首先把眼前之事做好,早一時把百姓安全護送回去就早一時出兵支援。”張遼嘟囔一聲:“但願如此。”就懶得發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