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蔡邕弟子(1 / 3)

呂布心想,後世的船大多都是用鋼鐵製造,還有用水泥造的船體呢,對了,後世內河船不是大多用水泥製造的嗎,天朝甚至還用水泥製造出一艘航母供艦載機訓練起降呢,水泥可是比鋼鐵要便宜得多,用水泥製造出來的船整體剛性怎麼也比當今的木船來的強吧,趕快想想水泥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後世自己生活的天朝兩廣地區可是幾乎沒個地級市都有一水泥廠,貌似是用粘土燒製而成,對了,煤炭燃燒之後的煤渣也是製作水泥上好原料。

呂布皺眉思索良久,對馬鈞道:“鋼鐵製造出來的船應該可以浮在水麵上的,隻要船整體重量要比吃水麵積達到的浮力小就行,可把船底製造得比木船寬讓浮力增大就好。還有,我知道用粘土、煤炭燃燒後的煤渣混合燒製成灰,冷卻之後加水可快速凝結成塊狀,此物我喚之水泥,德衡可吩咐匠作區工匠在燒陶瓷的窯試驗製作,如果能夠製作出水泥來,用水泥製作船體那整體剛性強度肯定會比木質船體要好,比起用鋼鐵製造要便宜得多。”

想不到呂布思索一陣又有如此新奇想法,馬鈞對呂布是徹底無語了,隻好答應下來。用鋼鐵建船、用什麼水泥建船這些聞所未聞的方式呂布到底是如何得知馬鈞已經懶得追究,反正自己實驗就是。

把製船商議完畢後,呂布接著和甘寧、馬鈞商議建造碼頭。三國時期的水戰注意依托水上建築工事。在水中立柵是對水軍最基本最簡單的防護,破敵方水柵也是最常見的水上攻擊。孫吳還將北方塢壁的形製引入,轉化為帶有南方地域色彩,同水戰相結合的水上建築工事———塢。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在濡須口背山臨水築塢,作為掩護軍隊從陸地撤入戰船的依托。

三國時期水戰中還有設障和破障。設障,就是在江河水麵或水中設置鐵索、鐵錐等阻止敵方戰船的行進。水中置鐵錐不是三國時的新發明。但在急湍的長江裏放置鐵錐並將之固定在技術上是一大進步。與之相對應的,破障技術也就應運而生。三國末年,晉將王浚率軍沿江而下平吳,就采用筏吸鐵錐火燒鐵索的辦法破除吳軍在長江中所設的障礙。

呂布道:“水軍駐紮地不再郡城之內,駐地是為軍事建築,必須要利於保密性,同時還要兼顧建築工事防禦敵人偷襲、進攻。如今大漢水軍錨地一般是建造水寨,在入口出秘密打下水柵,航道隻有己軍方清楚,而且還需不定式該麵水柵位置變更航道以利於防禦。最好的水軍錨地為靠山麵水、水深且視野開闊之地,興霸可在江麵封凍之時在朔方城附近挑一合適之地建造水軍錨地。”

甘寧道:“自古隻知北馬南水,想不到公子生長在北方,對水軍見解亦頗為不凡,我常在水麵行走亦無公子如此見識啊。”呂布心想,你甘興霸如今還隻是一水陸兩棲之賊,如何能比哥來自後世見識廣。

“我北方多有塢堡、棱堡,都是利於防禦建築。水軍駐地為軍事建築,必定要求要有保密性和利於防禦性,五原大草原上大小棱堡不少,用來牧區牧民防禦外族騎兵攻擊,水軍錨地是否可以借鑒之,把錨地修建城塢堡樣式,如此以來水軍的根據地就有了安全保障。”

甘寧點頭道:“現今江麵封凍,我這段時間就讓兄弟們在朔方郡城前後江麵尋找適合修建塢堡的水軍基地。”

呂布道:“最好船塢出口要窄些,外窄內寬、水深視野開闊之地最為適宜,如能尋到如此理想錨地,還可在出口航道處設置鐵索,非戰船通行之時用鐵索封閉航道防止敵艦進港偷襲。”

呂布心想,後世的軍港都是用水雷封閉軍港,航道經常便換,當天航道都為各軍港秘密,如今火藥尚未發明,沒有水雷用土水雷---水柵和鐵索封鎖軍港也不錯的說,至少可以防敵突然襲擊軍港毀壞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