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越國主李想,為人怯懦,不敢妄動,更不敢因此開罪大楚國。而恰在此計,大楚國皇帝擬用了八王爺歐陽正雄的意見,請後越國主同意讓其最疼愛的六皇子李政出使大楚。雖是名為出使,實則扣為人質,以防後越國被東南列強拉攏而去。
後越國主心知肚明,知道自己的兒子進入大楚國,實際上便成了一名人質。但也是毫無辦法。一切隻因為後越國太弱,不得不選擇依附大國。而環視周近諸鄰國,特別是那些如虎狼一般的東南諸國,皆有吞並已國之意。而相比之下,大楚國雖然有些倨傲,卻能夠給他以自由空間,還能讓他感覺到後越尚在自己掌控之間。
更何況,數千年來,後越國一直依附大楚國,兩國交往密切,就算是後越脫離了大楚,恐怕也無發展之地。
作為人質的後越國六皇子李政,當然也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點。他在後越國主的六個兒子中,雖然排名最末,卻深得其父寵愛。而直接的原因,是因為他有著一顆清晰地大腦,不似他的幾個哥哥那般平庸。而後越國主,也一直將他當作自己的唯一皇位繼承人。此次出使楚國,隻要國主堅定國策,六皇子也自知有驚無險。就權當是出門曆練一般。
李政雖然年未及十八,卻是異常聰慧,極富頭腦。初進大楚國,他便很快地看清了大楚國內的形勢。大楚皇帝年老休邁,膝下又並無子嗣,看來,他的皇位,遲早要落到他的幾個弟弟身上。而最有可能取得皇位的,隻有兩個人,這便是四王爺與八王爺。
在他看來,四王爺堅定果敢,處事極有手段,而且於治軍之道上,也頗有才能,這顯然是一代聖主的霸才。而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出手夠黑!夠狠!
而這兩點,恰恰正是天下所有成大事者的共性。
再反觀八王爺,雖然也很有才能。但他的才能,似乎都放在了文才之上,辦事柔弱不見魄力。這樣的人,若是放在治世,或許能成就個太平盛世,但在眼下這種群雄虎視的亂世之中,以文治國,的確不是個好的選擇。
所以,在大楚國內眾人皆以為八王爺處在絕對的優勢之時,他選擇了四王爺的陣營。將自己乃至於整個後越國的安危與前途,全部寄托在這位勇猛好戰的亂世梟雄身上。時時處處,為他出謀劃策,意圖扳倒八王爺,好讓四王爺上位。也正是因為如此,四王爺對他十分看重,視若自己的貼身心腹一般。
而前邊的唆使百官送重禮給八王爺,便是他想出來的點子。
李政本想以此事來打擊八王爺,即使不能扳倒他,也完全可以讓他在皇上麵前顏麵盡失,更在天下人麵前失了他所裝出來的那種信譽。
本來以為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卻是沒想到被舒烽這個程咬金半路上殺了出來,打得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不僅四王爺對舒烽恨之入骨,就連李政,也是對舒烽恨得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