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絕交電影”現象談中國電影的發展(2 / 3)

(二)電影受眾素質的提高

如今,電影已經成為當代人重要的休閑方式,電影本身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談資。觀眾再也不是皮下注射論時代你播我看的“靶子”了,他們自由選擇,自由發表意見,還自由地進行傳播。帶有受眾自身個性的解讀被發表在各種網站上,相同意見或不同意見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在他們對於一個問題無法調和之時,便切斷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的聯係,所謂的“絕交”便出現。

與此同時,已然沒有那個導演敢說出“觀眾看不懂我的電影”這種話了。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後,不少神解讀版本走紅網絡,中國觀眾對電影的審美品位之高,終於在這個冬天被首次正視。他們理性或者不理性的評論,對電影本身的傳播具有巨大影響,甚至改變了電影產業的營銷方式。

受眾素質的提高還表現在意見領袖的領導力的下降。著名編劇寧財神在對《西遊》發表評論時便收到不少持反對意見的網友評論,批評他不懂藝術,並因此掉粉。不少明星影評人都表示因為一部對電影理解的分歧而掉粉,還是第一次。

(三)社交網站的發展

社交網站是受眾觀影意見的主要載體,而社交網站上的人際關係則是“絕交”的主要對象。社交網站是用戶自由發表意見的平台,也是觀眾在發表意見的首選載體,不同於一般的口頭傳播,社交網絡本身即帶有弱連接和多次傳播的特性。

在社交網站上,人們可以因為某一相同的喜好而產生連接,構成程度非常弱的人際關係網,而當相同喜好發生偏差時,人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在虛擬的社交網站上將人際關係進行單方麵或多方麵的切斷而不對現實生活造成影響。事實上,“絕交電影”造成的絕交現象,基本出現在網絡環境,在現實生活強連接的人際關係中,很少有因為意見不同而分道揚鑣。

然而,在一些以電影評論為主要內容的社交網站,如豆瓣電影、時光網等,最後的受眾的意見結果往往是意見綜合。以上三部被歸類為“絕交電影”的影片,最後的評分都不低,基本處在中等偏上的地位。網民在社交網站最後形成的意見總彙仍然是較為平穩積極的,社交網站或許會引起巨大的爭議,但最終也會趨於平靜達到飽和的狀態,或許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但在社交網站上呈現的綜合意見最終仍然會偏向某一方向,並且得到參與各方的認同和理解。

(四)社會審美的巨大變化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文化事業已經得到較快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清楚的看到:大眾文化逐步成為社會主流文化形態,虛無、浮躁、焦慮、自戀成為社會審美心理的突出特征……”[8]如今,社會審美心理在偏向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時,個性化也成為其重要特征。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見,已經不如以往單純流於表麵。不同的人根據自我個性和人生經曆產生自我意見,在社會群體的層麵上往往反映出當代傳播的多麵性和複雜性。

三、“絕交電影”的意義和影響

當《一代宗師》成為第一部“絕交電影”之後,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並不會逐漸緩解而消亡,而可能不斷出現,乃至成為我國電影事業發展的特殊現象。2013年6月新上映的郭敬明根據自己小說改編導演的《小時代》,也出現了口碑兩極化,但票房節節攀升的現象。

(一)正視影片創作目標

雖然,前麵提到,我國電影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遺憾的是,我國電影質量並沒有伴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而發展。剛剛過去的2012年中國電影在藝術上創作上缺乏創新精品,在市場上麵對好萊塢大片潰不成軍,給高歌猛進的中國電影和誌滿意得的中國電影人敲響了警鍾[9]。前些年國產偽大片橫行,狠狠地忽悠了觀眾以及觀眾口袋裏的票子。今年,賀歲檔《泰囧》的橫空出世以及破記錄的票房正是某種程度上對如今電影行業不重視觀眾隻圖回報的行為的控訴。

電影行業重利益輕內涵的行為正是創作者缺少“人民性”的體現。人民性是繁榮新時期的電影創作,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電影文化和美學享受需要的一個思想原則[10]。電影工作者應當正視自己定位,力求創造出具有較高審美意義和社會功能的影片,而不是一味為了經濟利益。

(二)推動中國電影人創作

一位影評人指出,所謂在中國電影市場剛出現的兩極分化“新現象”,在國外其實十分常見。“好萊塢多數大片都既有人叫好也有人拍磚,而過去在中國缺乏這樣的現象,隻是因為爛片太多,甚至都沒有足夠的觀眾有足夠的興趣願意去討論它們。”因此,當觀眾已經明確表態“我們能接受多向審美”的時候,未來就得看電影人尤其是中國電影人的創作是否能跟得上腳步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