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文化視角解讀中國文化對外傳播(1 / 3)

從文化視角解讀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組織傳播

作者:王娟

摘 要:目前,中國政府和企業大力加強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致力於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然而,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諸多具體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本身。中國同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國家在文化的各個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文化的因素造成了文化消費者在審美習慣、消費偏好等方方麵麵的客觀障礙,嚴重影響了外國文化消費者對於中國文化產品的接受興趣和解讀,進而影響了中國文化產品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和傳播。該論文試圖從文化差異、語言障礙、文化輸出與文化安全三個方麵具體解析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所遇障礙的文化成因。

關鍵詞: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文化成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15-03

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政府都致力於加強本國的“軟實力”,通過實施各種文化對外傳播戰略,增加文化產品出口,推動本國文化“走出去”,以提升本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2012年,我國出台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實施對外文化合作及援助,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進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近年來,中國政府和企業大力加強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致力於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然而,文化產品有別於一般的貿易商品,文化產品承載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代表著本民族的獨特文化符號,文化產品的貿易和傳播過程以及消費與解讀過程不同於一般的消費品。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必須要認真分析研究文化本身這一要素,中國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當前,中國文化產品在“走出去”過程中麵臨市場推廣較難、市場受眾群小、產品不適銷對路等具體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由於“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這兩個客觀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輸出與文化安全”這一主觀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異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凝結與積累。一般來說,文化分為精神層麵的文化和物質層麵的文化。在一種文化中,精神層麵的文化相對比較穩定,而處於最外層的物質層麵的文化則是文化體係中最不穩定的部分。精神文化是人與自我意識關係發展的產物,是在實踐和意識活動過程中不斷發展進化的,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1]。妥善地處理好文化差異就能增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不能很好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將會帶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麵交流的障礙,嚴重的甚至引發國家之間的政治衝突。認真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探尋縮小文化鴻溝、增進文化交流的方法對於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而言至關重要。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與西方國家在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倫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方麵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體的看法,包括對自身在世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又稱宇宙觀。中國傳統的世界觀與西方國家的世界觀完全不同。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一種“天人和諧”的思想,講究“天人合一”,提倡體驗人與自然界萬物的息息相通、和諧交融。然而,西方國家的世界觀認為“天人對立”, 以古希臘為源頭的西方文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人在自然界中是主體,占有主導地位,強調人要對自然界進行認識、征服並加以改造。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處於同一文化的社會成員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並共享同一種價值觀念。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人注重集體主義,忽略個人利益,提倡謙遜,做事情避免張揚。然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崇尚個人奮鬥,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做事情講究表現自己。受到“天人合一”思想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中國人注重整體的思維方式,注重感性認識,做事情注重整體性和綜合性,喜歡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然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性的,注重理性的分析,做事情注重個體性,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從局部到整體。此外,中西方在倫理道德觀念方麵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人注重“仁、義、禮、智、信”,注重自身的內省和提升,與他人交往講求謙遜善良,注重與他人的人際交往。然而,西方人則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講求個人的自由與利益。在宗教信仰方麵,中西方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華民族是個具有多種宗教信仰的民族,大部分中國人信奉的宗教為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主張人們要積德行善、強調因果報應,人們向神和佛祈禱,可以得到幸福與平安。而西方國家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上帝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上帝創造了人類,信奉上帝的人才會得到上帝的拯救,人生而有罪,需要用一生去懺悔、贖罪,死後方可進入天堂。西方宗教的原罪說使西方社會非常重視秩序和製度的建立和遵守。可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方方麵麵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產品的翻譯和消費過程屬於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當跨文化交際者對對象國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都十分了解和接受時,這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就會進行的相對順利;相反,當跨文化交際者對對象國的世界觀等都不了解甚至並不接受認同時,這時的跨文化交際過程就很困難並很有可能失敗。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折扣”和“文化接近”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可以很好的解釋中國的文化產品到西方國家時為何頻頻遇到障礙。相對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國文化產品而言,西方國家的受眾更加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的文化產品進行消費。這樣,“文化折扣”小和“文化接近性”大的文化產品更容易在相應的國家之間進行貿易流通。然而,中國同西方國家在文化上差異較大,除了一小部分熱愛中國文化的小眾人群和海外華僑之外,國外的受眾很難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和掌握,因而也就很難選擇中國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