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償新聞的常見形式是媒體或媒體從業人員為了單位或個人利益而出賣媒體的版麵空間或播出時間。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和地方單位為了逃避輿論的監督而用金錢收買的手段使媒體和記者“失語”。因此,媒體應該把好質量關,根除虛假、低俗和有償新聞的報道,以及不良廣告的傳播,否則作為輿論工具、社會良知和曆史記錄者的新聞媒體不僅毫無真實性、權威性和公信力而言,而且必將成為金錢的奴隸和玩具。
(二)新聞輿論監督幹預司法公正
新聞輿論監督是依靠媒體而形成的公眾輿論監督,狹義上理解新聞輿論監督,是指公民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呼聲,表達自己的意誌,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及相關人物言行實行監督。司法公正要求在司法權的運行過程中處理好司法權與當事人權利之間的關係,使當事人的權利能夠對司法權形成有效的製約。我國的司法現狀呼喚新聞輿論監督。近年來,新聞媒體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力度有了明顯的加大,對司法公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促進了法院審判公開公正,有效監督司法機關、司法人員的職務行為,並且通過客觀報道、評論司法過程和判決結果,正確引導教育公眾。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體表現為新聞輿論監督侵犯司法獨立,幹擾司法公正;媒體行為失範,幹擾司法工作,影響法律的正義性。
(三)新聞泛娛樂化的消極影響
在媒介娛樂化的傾向下,電視選秀節目成為近年來非常火爆的電視節目形式。尤其是2004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拉開了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序幕。在收視率、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級、各地電視台紛紛跟風創辦類似節目,如央視的《夢想中國》、東方衛視的《加油,好男兒!》,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北京衛視的《紅樓夢中人》等等。“超級女聲”作為選秀節目的代表被不斷複製和拓展,電視熒屏上也充斥著大量的“海選”、“投票”和“PK”的字眼。我們應該冷靜的看到,電視選秀節目亦折射出了青少年的諸多心理問題,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著較大的消極影響。
首先,青少年對成人世界有相當強的模仿能力,成人社會的思維方式和社會風氣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成人社會對物質利益追求的短期行為,也已經潛移默化中滲透進青少年的思想生活。
其次,在電視選秀節目所渲染的熱鬧氣氛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唯一價值目標。電視選秀節目強調平民參與,推崇和樹立平民偶像、明星夢想,無限放大選手的成功幾率,大膽改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和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傳統價值觀。
最後,電視選秀節目讓青少年容易性別角色模糊。中性化也成了青少年的一種時尚,一種另類的美。然而,這種性別角色行為的偏差與現實社會期待相矛盾,讓成長期的青少年容易迷惑,對其未來生活也會有一定影響。
(四) 受眾對隱私權被侵犯不滿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們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範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名人明星,還是社會大眾,隱私權被侵犯的事件屢屢發生。
“人肉搜索”是一把雙刃劍,究其本質來說,是信息搜索的一種方式,可以彌補單純機器搜索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合理利用的話可以為人們提供不少方便,但如果被不當利用的話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災難,尤其在所謂的“很黃很暴力”事件之後,個人隱私的保護進一步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受害者是未成年人,因而這一案例更加引起人們對於人肉搜索侵犯個人隱私問題的思考。
三、媒介與受眾的平衡
(一)媒介與受眾的相互影響
1.媒介的正麵功能。媒介的正麵功能,是指媒介有益於社會的積極作用而言。對正麵功能的論述,以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拉斯韋爾最有影響。
1948年,拉斯韋爾在其《社會傳播與結構》一文中,提出傳播活動的三大功能。第一種功能是監視環境,第二種功能是聯係社會,第三種功能是傳遞遺產。準確地、客觀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景,再現周圍世界的原貌和重要發展,並且把社會的各個方麵、各個部分聯係起來,同時延續社會的文化傳播,這三大功能使媒介的地位在受眾的生活中日顯其重要性。1957年,社會學家賴特在《大眾傳播的社會學觀點》一書中,對拉斯韋爾的功能學說做了重要補充,在三大功能上又增加了一大功能——提供娛樂。這一功能的提出,媒介的正麵功能全麵而又準確地呈現在受眾麵前。
2.話語權的回歸。“話語權”是人們為了充分地表達思想、進行言語交際而獲得和擁有說話機會的權利。後現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獲得的。受眾開始希望表達自己的呼聲和見解,以期實現自身的話語權利。而媒體為了獲取受眾的關注和支持,開始注重給予受眾話語權。媒體作為傳達公眾訴求的一個新型渠道,真正的實現了受眾話語權的回歸,不僅反映了民情民意,為受眾提供了輿論監督的平台,而且成為黨和政府與人們群眾及時進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媒介的互動性傳播,比如傳統媒介的讀者、聽眾來信、來稿,以及新媒介更為突出的傳者和受眾心理上的互動,更有效地滿足了受眾對信息掌控的願望,這就使得各種文化程度的受眾都可以輕易地接受媒體傳遞的信息,並通過手機、網絡等進行及時的信息反饋。媒體以人性化的傳播為核心,立足受眾的需求,不斷的完善資深技術和傳播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將話語權真正歸還給了受眾。
(二)媒介與受眾的相互作用
1.媒介突出“受眾本位”。受眾本位,是指傳播媒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以維護受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滿足受眾獲取多方麵的信息需要為己任,以提高受眾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為目標,全心全意為受眾服務。21世紀的今天,新的媒介傳播方式與舊的傳播模式並存,舊媒體依托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在信息時代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隨著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新舊媒體優勢互補的信息時代的受眾遠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讀者、聽眾和觀眾的統稱,“受眾”已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被賦予“參與者”的角色。受眾開始能從容地麵對洶湧的信息,有效地處理信息,在擁有“知曉權”的同時,還渴求通過媒體向社會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動地參與媒介的傳播活動。了解到受眾參與傳播活動的需求,報紙、廣播仍保留著讀者熱線、編讀往來板塊,電視也開始注重收集平民百姓的反饋信息,而網絡媒體交互性最強,獨特的網絡介質使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係走向平等,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發出更多的聲音,影響信息傳播。媒介幾經發展,形式開始多樣,表現也更加豐富,“多媒體化”融文字、廣播、畫麵於一體,即時、無限地擴展內容,使受眾對外界的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