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層政策實施中媒體職責探究(1 / 2)

基層政策實施中媒體職責探究

傳媒與法

作者:商亞美

摘 要:2012年11月初,貴陽市雲岩區農房土地確權政策的實施引發了當地農民的離婚潮,幾天時間內有300多對夫妻集中離婚。造成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除了政策自身的缺陷及政府部門宣傳解讀工作的缺失外,媒體的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離婚潮的發生。本文以貴陽雲岩區土地確權引發的離婚潮為例,探究媒體在基層政策實施中的職責。

關鍵詞:基層政策;輿論監督;虛假新聞;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21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36-02

一、引 言

2012年10月,貴陽市政府審批的《貴陽市集體土地範圍內宅基地和房屋確權登記工作實施方案》在各區縣市陸續開始執行。土地確權的出發點是讓農民依法擁有合法的土地權益,而在雲岩區土地確權的過程中,幾天時間內就有300多對夫婦集中離婚。一項利民惠民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演變成了一場農民紮堆離婚的鬧劇。

基層政策製定的出發點是為百姓謀利、辦好事。從貴陽雲岩區農房確權引發的離婚潮事件來看,一項利民惠民的政策在基層不走樣是政府把好事辦好的先決條件,而媒體發揮什麼樣的職責又是影響政策在基層是否走樣的重要因素。

二、媒體對土地確權及其引發的離婚潮的報道的始末

2012年9月21日,貴陽晚報刊發《10月至12月31日貴陽集中開展房屋確權登記》的消息。10月17日,貴陽新聞網刊發《即日起至12月31日,無證農房可申請戶口》的新聞,對無證房確權工作對象進行了介紹,並列出了村民住宅確權的標準。標準中提到了“一戶一宅”及“建築麵積不超過240平方米”。10月31日,貴陽晚報刊發《貴陽雲岩區“紮堆離婚”隻為拆遷多分居》的新聞,並配發了“婚姻登記處人頭攢動”的圖片,該圖片後被廣泛轉載。同時,貴州都市報用整版對離婚潮進行了特別報道,出現《9旬老人 坐著輪椅來離婚》的醒目標題,該篇報道後被國內多家媒體轉載,“90歲老人坐輪椅離婚”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11月初,新京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開始對“90歲老人坐輪椅離婚”進行報道和評論。11月中旬,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為人民服務新觀察”節目對貴陽雲岩區的離婚潮事件進行了連續報道,采訪調查發現媒體在報道時誤讀了當地的確權政策,而且“90歲老人坐輪椅離婚”的報道為虛假新聞。

三、基層政策實施中媒體職責探究

(一)媒體應該發揮輿論監督的職責,消除政府與百姓之間信息的不對稱

土地確權對農民來說是個好事,確權可以使農房獲得同地同價的市場價值。作為基層政府應該先了解民情,不能一廂情願的為民辦事。

作為媒體,應該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職責,監督政府將公民參與納入到決策的過程中,保證決策透明、科學,保證政策的實施的落腳點是老百姓受益,否則再多的宣傳也會顯得可疑。在政策宣傳中應該全麵細致了解政策的背景、價值及執行的難點,缺少這個環節就會造成宣傳效果與宣傳動機南轅北轍。應該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審慎地、批判地思考其可行性及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積極地借助自身的基層影響力有效傳播關係百姓切身權益的政策信息,為基層政府建言獻策。

媒體作為溝通政府與百姓的中介,是政府的發聲器,也是百姓的意見坐標,其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消除兩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離婚潮出現之前,貴陽新聞網曾在10月17日的新聞中明確列出了村民住宅確權的標準,但這些標準隻是把公文搬了過來,並沒有用百姓看得懂、吃得透的語言對政策進行解讀,造成了政府部門與百姓之間存在的對於政策自身認識和理解上的鴻溝。

確權政策規定農房按“一戶一宅” 確權,當地農民卻鑽起政策的漏洞,以為“離婚分戶就可多分宅”,殊不知這“戶”的存在不是一個離婚證就能證明的;政策中對於240平以外的房屋麵積標注“暫不處理”,而百姓卻認定政府會當成違規建築處理。政府與百姓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政策變了味、走了樣,農民紛紛加入離婚的大潮中。麵對政府和百姓之間存在的對於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媒體應該及時的調查清楚實際情況,在保證準確的前提下,應力求用百姓讀得懂的、非公文式的方式進行報道,應避免斷章取義、大搞噱頭,造成百姓對政策的誤解。

(二)媒體應該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客觀真實的傳播信息

土地確權工作中,離婚潮發生前,老百姓的疑惑點在於離婚分戶到底能不能多分房,以及超出規定的住宅麵積政府會不會強製收回,信息傳播過程中,“公眾愈認為重要的訊息,同時愈感到模棱兩可的訊息,傳布的越快越廣。[1]”開始階段當地百姓討論的範圍隻停留在親朋好友之間,從學術角度來講,這種尚在熟人、親友之間散布的輿論,帶有明顯的情緒性,這時候的輿論還停留在“潛輿論”的階段。潛輿論預示著多數人的預存立場,並有可能進一步形成以言語形式表達的顯輿論及以規模行為表達的行為輿論,在輿論尚處於潛輿論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引導將事半功倍。如果當地媒體能及時深入到基層,了解到百姓的這種信息需求並就此向相關部門求證,消除模棱兩可的訊息,“離婚多確權”的傳言就不會發生,大範圍的離婚潮也就不會發生。反觀現實,媒體不僅沒有做傳言的終結者,反而炮製出“90歲老人坐輪椅排隊離婚”的假新聞,影響了公眾對於確權政策的認知,阻礙了確權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