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綜藝節目海外版權的本土化改造(1 / 2)

淺析綜藝節目海外版權的本土化改造

傳媒實務

作者:臧秀麗

摘 要:近年來,各大電視台以及傳媒機構開始從海外引進綜藝節目版權,來豐富中國的電視熒屏。同時也有很多中國的電視工作者都在積極尋求如何將國外已有的經驗和節目樣式拿來進行本土化改造,為己所用。當我們對中國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文化品位分析後,確信不能一味依賴海外版權的製作“寶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節目內容、文化構成、審美取向、表述方式上把海外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吸引中國電視觀眾,並產生對節目的共鳴。本土化改造是一方麵,節目的創新、研發,創造中國獨有的綜藝節目模式,才是中國電視節目突圍必經之路。

關鍵詞:海外版權;本土化改造;綜藝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09-02

一、引 言

2010年,《中國達人秀》節目在東方衛視創辦成功,這讓各大電視台開始對海外節目版權有了全新的認知。這一年幾乎成了中國電視業的節目版權模式啟蒙年。此後有很多海外版權綜藝節目紛紛在中國落地成功,也讓很多電視台明白購買版權不僅是節目樣式,更重要的是製作流程和方法。

在購買國外電視節目版權的幾個節目中,我們了解到一般版權方會提供幾百頁的節目“寶典”,這些寶典從情節設計、燈光、音樂、舞美到拍攝地點、流程都一一做了詳細說明。節目在中國落地後,中方製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寶典要求進行操作。版權方同時會派專人對節目進行現場指導,參與營銷環節。

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說《中國好聲音》節目宣傳片頭、節目的logo、導師們拿著麥克風的手勢、現場紅色的背景等整體包裝和視覺元素基本與《The Voice》一模一樣。也正是海外版權節目對“寶典”如此依賴,給國內電視台在節目本土化修改上增加了相當的難度。

引進節目模式,就好比投資購置一個漂亮的包裝盒,這個包裝盒裏邊要放置什麼樣的內容是要由電視台自行決定的。因此在各大電視台風風火火進行海外版權引入的同時,作為國內電視人,我們必須思考本土化的問題。什麼是電視節目的本土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包括“節目內容,文化構成,審美品格和表述方式”[1]。

二、本土化的產業背景和媒介背景

《中國好聲音》也許是因為有了四位導師相互掐、鬥,互相爭搶學員才讓節目有了看點,華少40多秒的快速賣涼茶,也吸引了電視觀眾的眼球。《中國夢想秀》中因為有周立波這個夢想大使,誰都可以去調侃,但又不失分寸,才讓節目更有深意。這些都是中國元素,這些都是海外版權本土化的開始。

既然有了開始,我們更應該關注中國元素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更廣泛的應用,來提升海外節目在中國的本土化。

首先是中國元素與今天世界文化產業、傳媒產業格局的相互融合。當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處於強勢,並開始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進行文化傾銷。文化傾銷一方麵帶給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極大的經濟利益,而另一方麵從某種程度又極大地削弱甚至毀滅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這其中包括大量電視節目[2]。那麼在吸取海外電視節目樣式,製作流程方法的同時,保存中國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依托海外節目形式,展示濃鬱的中國元素、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地域特色是海外版權本土化必須要走的路。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有40多年的曆史,在這個曆史進程中,中國電視人創造出了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形成了自身的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品格。今天當各大電視台大量引進海外版權時,如果完全照搬,不注重中國電視的產業背景,和媒體背景,不以中國本土文化作為立足點加入中國文化元素,這檔節目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一個好的電視節目模式本地化,要求對模式本身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要對本土的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否則難以吸引當地觀眾。

三、電視“文化構成”的本土化

2012年我們關注了深圳衛視的《年代秀》。似乎包括業內人士都認為它是一檔本土原創節目。仔細研究後才得知這是引進國外大熱綜藝節目《Generation show》的模式。《年代秀》在本土化改造中把持一個主要的宗旨,就是在“年代”的內容上,讓觀眾保持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以及一種懷舊的情懷。節目中所出現的事件和人物是大家都有共鳴的,但是某個關鍵的細節確是我們未曾關注,恰巧又是很有趣的。從這點來說,與國外原模式比較,最大的變化是對年代題目最大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