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記者引領著社會的關注,新聞是社會關注的表現,因此,新聞記者與其它相關職業比較,更需要一種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勇於擔當的職業精神,如此才能真正地踐行新聞職業操守,為廣大群眾服務。
近代著名新聞人邵飄萍先生所說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新聞采訪與記者責任的邏輯關係。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敬宜以《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為題,將記者的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總結為三條:即導之有責、導之有方和導之有術。茲引述如下:“導之有責。導之有責,就是在思想上應當將把握正確輿論導向作為第一責任,也就是說,在各種責任中,沒有比這個責任更重要的了。”;“導之有方。引導,不是機械地照搬,也不是刻板地說教。要遵循正確的方針、方法,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但光是道理正確,並不能自然而然地起到引導人的作用。還必須方法對頭,才能真正使正確的輿論入耳、入腦、入心,使廣大群眾欣然接受,產生應有的積極效果。”“導之有術” 。這個“術”,指的是宣傳藝術。有了方法,還需要講究藝術。
孟子認為:“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新聞記者,並非簡單的記言記事者,在社會公眾眼中具有“無冕之王”的品格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於新聞稿件發表背後其所蘊含的職業操守,以及新聞記者道德良知支撐下的價值彰顯。此即所謂“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用優秀的作品教育人”。德高者,典範也。唯有德才兼備,堅持職業操守,才能成為合格、稱職的新聞記者。俗話說得好,行為世範,文如其人,記者唯有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方能有好的新聞作品行之於世。
(二)新聞敏感意識
如所周知,新聞之為新聞,自然是新近、剛剛發生的事件報道,但並不是說所有剛剛發生的事件或事實都有報道的價值。這裏所謂“價值”是指一條新聞線索予以報道的標準。作為記者能夠迅速認識該事件或事實並判斷其所蘊含的新聞價值,具備這樣的判斷力,應當說也就具有了“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需要政治上的敏銳觀察力,需要從業經驗的累積。孫玉清《如何在細節中發現新聞線索》,借用中醫問疾之道,提出“望、聞、問、切”四種發現新聞線索的渠道及方法,對新聞記者發現力的培養頗具借鑒和啟示。所謂“望”,即通過記者的悉心觀察,於細微處、細節中獲取新聞事件的有效信息,發現新的新聞線索;所謂“聞”,是指記者要學會傾聽,於人們不經意的談話、交流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發掘新聞線索;所謂“問”,是采取主動出擊的采訪方式,於訪談、對話和求證等一係列細節中尋找、發現新的新聞線索;所謂“切”,則是將獲取的新聞材料,經過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整理,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和線索。
學會了“望、聞、問、切” 這種發現新聞線索的渠道和方法之後,新聞工作者還需要勤於感悟,把隱藏在事務本質中的新聞挖掘出來,這樣才能寫出深刻的、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參考消息》曾刊載一則有關眼睛的實驗。研究人員提取出遊於體內與眼睛的形成相關的基因,將之注射在果蠅幼蟲的細胞之中,結果發現成年的果蠅其翅膀和腿以及觸角上生長出許多和果蠅真眼睛完全一樣的眼睛,有意味的是,雖然這些新長出的眼睛與真眼睛形式並無不同,但是由於這些新長出的眼睛與果蠅的大腦之間沒有神經連接,無法看到東西,成為地地道道的N個假眼。這個實驗提醒我們:新聞記者想要有所發現,避免假眼帶來的困擾,關鍵的一點是使記者的大腦要與眼睛聯係起來少。其實,有很多新聞界的老前輩通過感悟,發掘出潛藏現象背後的新聞本質,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通過挖掘豐滿水電站的彙報材料,將新中國成立45年來各條戰線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排列比較,圓滿完成了《“新中國第一”的更迭》新聞特稿;還如,著名記者賈永從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相交組成的大寫意——“人”字,激發聯想,撰寫完成了以《壯美的人證》為題的感人通訊,謳歌了為修築“天路”做出巨大犧牲的廣大築路工人、共產黨員和解放軍指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