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報評論的選題研究
傳媒實務
作者:盧鑫
摘 要:以市民為受眾的都市報,新聞信息多是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相應的,都市報評論也應該有效監督本地的公共權力,本文將對都市報時評興起的原因、特點與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並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都市報評論的選題;異地化;批評;本地化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17-02
作為報紙靈魂和旗幟的新聞評論是表達立場和觀點最直接的手段,觀點明確、集中、直指要害、有效承擔監督公共權力的社會責任,是極其有力的傳播形式。由於傳媒競爭加劇,報紙需要在深度和觀點上做文章才能贏得受眾。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與言論都是混合編排,這體現了報社的立場和輿論導向,但對新聞的客觀性是非常不利的。都市報把新聞與言論分別編排,增設時評版麵,一方麵保證了新聞的客觀性,另一方麵也提升了言論在報紙中的地位,凸顯了其言論空間。選題是媒體定位與受眾需求契合點的尋找,對都市報來說,選題多與市民生活、工作密切相關。能夠體現報紙言論特色的就是選題,若評論選題大致相同,人雲亦雲,那麼都市報的言論版也就淹沒在信息海洋中,因此說研究其選題的興起和存在的問題時很有必要的。
一、都市報評論興起的原因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報》開設時評版,報界掀起新聞評論的熱潮。全國各大城市與地區的都市類報紙都陸續增設時評版——北京的《新京報》、《北京青年報》,上海的《東方早報》,廣州的《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新快報》,西安的《華商報》,鄭州的《大河報》,長沙的《瀟湘晨報》等等,同時也有一批新聞評論寫作人員及與報章聯盟的知識分子湧現出來,這表明當今社會語境下我國的民眾增強了表達欲望與表達能力,形成了一種“公民寫作”的盛況。那麼都市報評論興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社會進步,民主發展,多元寬容的輿論生態環境的形成為都市報新聞評論的發展營造了健康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多與革新對媒體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媒體不僅要快速更新信息,更要提供時效性快、思想性強、可讀性高的見解獨到的“獨家言論”,大多數都市報開設新聞評論版,強化評論,是基於以下認知——信息時代人們需要新聞,但更需要對新聞的解讀;信息時代的媒體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新聞題材的競爭,更是在對新聞事件、新聞題材總體把握之上的新聞解讀之爭[1]。因此,一批具有思想性和建設性的都市報評論隨之而生,這些評論以差異的視角來審視新近發生的一些重要的、重大的新聞事件,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成為了衡量都市報品位的標尺之一。
二、都市報評論選題的特點
在新聞評論的寫作或製作過程中,選題是第一道工序。選題的及時與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評論的質量和成敗。一般而言,都市報對市民關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體育等領域的話題進行全方位報道,能夠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同時都市報的時評版若能形成一個觀點的意見自由市場,這對都市報本身的發展是有利的,因為都市報評論版所設議題與受眾的相關度越高,其受關注就越高,議題設置的效果就越好。觀察近年來的都市報評論,會發現其選題有以下特點:
1.貼近民間視角。都市報時評平民化體現在作者的平民化。隊伍的多層次化則是保障平民化視角的的重要基礎,評論作者從以往的傳媒界人士擴展為一般職員、普通市民等各種職業的人群,形成較合理的時評作者隊伍。平民化還體現為都市報是市民化的報紙,以平民的立場和視角,用平民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發表言論,關注普通人關注的熱點,注重從人文、人性的角度去尋找熱門話題引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