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為媒介的地標性建築(1 / 3)

作為媒介的地標性建築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牛龍珍,鄒倩

摘 要:在建築學界,早有“建築即媒介”的說法。城市地標性建築作為城市建築的典型代表,其傳播特性也更為明顯。本文主要以城市地標性建築為研究對象,對以地標為代表的城市建築的媒介特性進行深入分析,對目前城市地標建設提供相應的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城市地標;建築;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31-02

21世紀是城市的時代,也是城市競爭的時代。城市地標是城市的一個直觀標識,代表著城市的形象,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與精神,這也是各城市熱衷打造“地標”、評選“地標”的原因所在。

在建築學界,“建築即媒介”的說法早已出現。2008年,世界建築師大會更是將主題定位“傳播建築”。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與傳播、建築與傳播之間的關係日漸凸顯,城市傳播、建築傳播成為建築學界、新聞傳播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以城市地標性建築為研究對象,對以城市地標為代表的城市建築的媒介特性進行深入分析,為各地城市地標建設、城市形象建設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與經驗支持。

一、城市地標性建築概述

“地標”(landmark),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沒有相應的詞條介紹,是建築學界的一個常用術語。目前,學術界對於城市地標的認識呈分散狀態,城市地標尚沒有統一權威的定義。

廣州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藍力民認為,“城市地標性建築是指承載城市特征的建築,就是作為城市象征和城市代號的建築,它雖然也是地標物,但它的本質已經是“代表”和“象征”了。[1]”

城市地標性建築的象征性與符號性使得從新聞傳播學視角研究城市地標性建築的媒介特性成為可能。

二、作為媒介的建築

媒介是傳播學的重要核心概念。在英語中,“媒介”一詞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初指使事物之間發生關係的介質或工具。在傳統的傳播學觀念中,傳播媒介被局限在報紙、雜誌、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中,對於實體的傳播媒介的關注相對缺乏,這一狀況在近幾年才有所改觀。這種大媒介觀並非新聞傳播史上的首創,在麥克盧漢的筆下,道路、住宅、汽車、時鍾等萬物都是媒介。德弗勒也從廣義層麵來定義媒介:“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種用來傳播人類意識的載體或一組安排有序的載體。”對於城市地標性建築的媒介特性可以從傳播符號、傳播媒介兩個方麵來理解。

(一)作為傳播符號的城市地標性建築

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因素[2]。

作為一種傳播符號,建築的外形、體積、色彩、規模等都可以從符號學的角度得到解釋,都負載一定意義的信息,傳達一定的意義、承載著一定的精神與文化。城市地標性建築作為傳播符號,是建築設計師設計理念的符號化,建築師通過將這些符號進行有意義的組合,創作出實體的城市地標性建築,從而實現了傳播符號的發出,城市地標性建築的受眾在接受到這些符號後,能夠解讀出這些符號的意義,在這種編碼與解碼中產生互動。

以央視新大樓為例,大樓主設計師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雷姆·庫哈斯擔任。央視大樓項目總負責人奧雷·舍人曾透露,該設計理念來自於霧天北京城內隨處可見、辨別性極高的綠色腳手架,大樓表麵采用的是由槽鋼構成的斜交叉網格,為整個建築的形體增添一層與眾不同的鱗狀表麵,並在不同的天氣下都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由於該設計方案新穎,技術難度很大,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認為這個設計代表了中國在新時期展現的新精神:“不懼權威,敢於嚐試,無所畏懼,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