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政府監管視角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發展方式研究(1 / 3)

基於政府監管視角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發展方式研究

現代管理科學

作者:王豔 陳繼祥

摘要:產能過剩行業在我國宏觀經濟中,已經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是我國必須走經濟結構轉型發展道路的直接原因。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已經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繼續前行,如何從政府監管視角來探討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可行的發展方式,正是本文的研究起源。

關鍵詞: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發展方式;並購重組

社會共識會引發社會投資大量集中於投資回報率高的行業,即使投資企業是個體理性的,但分散的企業之間在投資時難於協調的事實——各企業對行業內企業總數量的不確知,仍然會導致在投資項目建成之後,發生產能過剩的可能。隨著實際企業數目的增大,如果政府在其間又發揮了“看得見的手”的“酶促反應”,其後果必然是導致激烈競爭,然後是價格大幅下跌,投資回報低落,甚至大量企業虧損破產乃至金融機構呆壞賬持續上升,這是最糟糕的情況。就我國目前而言,我們的實體經濟領域遠沒到此地步,但在很多行業,卻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產能過剩跡象,其中較明顯的行業是鋼鐵、煤炭、光伏、太陽能、多晶矽、風力發電等。鋼鐵價格持續下跌,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長達15年的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年代,加上高鐵、地鐵飛速發展,鋼鐵行業曾經的輝煌,令人羨慕。但現階段,卻陷入全行業虧損境地,如何解決這些眼前發生的困難,探討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可能的發展方式,正是筆者撰寫此文的思考起點。

一、現階段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

中國這一次產能過剩,一方麵源於消費升級,另一方麵,也源於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不完善,曆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成為為全世界人民提供廉價商品的“世界工廠”,但這並不是建立在技術革新的基礎上,而是靠大規模地消耗物質生產資料,政府主導的投資,以及“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廉價勞動力,這樣的產業結構,必然帶來的是沒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單純生產能力,而沒有在長達數十年的持續發展中培養起生產高附加價值,高壁壘的不能簡單複製的創造性生產能力;當內、外部需求環境發生變化時,就不可避免地帶來過剩產能。中國的金融體製,也沒能發揮金融資源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作用,曾經具有很強生產能力的“溫州式”生產模式,也轉向了投機性的房產、礦產投資,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浙商模式,都在現階段碰到了無以為繼的困境,在現階段,我們必須深入探究此次產能過剩的原因,如果找不到解決辦法,那我們可能就會麵臨持續的經濟下滑,這對於整個國家而言,都是無法接受的。下麵我們就從經濟學角度去尋求可能的答案。

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我們知道過剩產能至少可以由四個因素引起,其中最常見的要數當市場需求降到當前已有產能維持盈利所需的最低需求以下時所導致的過剩。這種由需求下降導致的過剩是大家熟知的經濟周期中衰退期的現象。

過剩產能同樣可以由兩種技術變化引起。一種是擴大產能的技術變革,它在股本和組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提高了產出。一個例子是在電腦工作站市場上精簡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PU,簡稱RISC)處理器的革新。RISC處理器的功率提高了10倍,但它們的生產可以針對當前技術做出調整。在需求不增加的情況下,這種改變意味著產能下降90%。而同時,價格的下降增加了這時的需求,進而遏製了本應下降的產能。如果需求是有彈性的,那麼高功率設備的需求應該增加——正如它在大部分計算機工業的曆史上所起的作用一樣;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新技術正在減少人們對計算機的需求。

第二種技術變化是淘汰更新性變革,即這種技術變化會導致淘汰當前的股本和組織形式。天貓、京東、一號店等購物網站的發展,對傳統零售和SHOPPINGMALL帶來很大的衝擊,這些新的、目標更明確、大規模與低成本的網絡零售商們相比傳統商業形式的經營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使後者原有的競爭力,隻能成為網絡購物的現場體驗店。建立這些新的購物網絡平台意味著對現有零售產能的淘汰。

最後,當很多競爭者爭相開發新的、高效率的生產技術,而不考慮最終產品市場上的需求能否消化所有這些投資導致的總產量時,產能過剩的現象也有可能發生。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還不能夠完全找出導致產能過剩的最根本的原因,但相信下列幾個因素一定起了作用。宏觀經濟政策,技術更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顯然也是當前技術革命和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不論在產業內還是產業間,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組織革新(不僅僅物理技術的革新帶來產能過剩,組織行為和管理技術的變化也同樣能夠帶來產能過剩),貿易全球化,政治經濟的革命。

隨著社會對行業良好前景的共識更加強烈,或預期中的行業前景進一步變好時,湧入的企業數目和社會投資會更多,企業間相互了解、協調的難度也隨之加大,行業會以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劇烈的程度發生產能過剩,表現出投資“潮湧”的現象,並伴隨著更加嚴重的後果。這種由投資層麵引發的產能過剩,在投資拉動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理解這種產能過剩現象的機製,有助於更清楚地判斷經濟形勢、製定相應的產業及宏觀經濟金融政策。

而於中國現階段產能過剩而言,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是產能過剩的體製性原因,表現在政府幹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製。尤其在2009 年和2010 年“四萬億”投資帶領下,企業盈利改善,因此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熱情攀升;而2011年~2012 年是行業前期投資下產能釋放的高峰時期,然而這時隨著經濟總需求的逐季下行,產能過剩問題就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