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與徐鑄成
說長論短
作者:賀越明
前些日子滬報和港報刊文,記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老報人陳凡為香港《大公報》副刊“藝林”,遍訪內地名家邀稿,致該版群星璀璨,高手雲集,後來彙集佳作編成《藝林叢錄》十冊,也留下一段文壇佳話。如若著眼於書寫中國或香港的文學史、新聞史,香港《大公報·藝林》以及所刊佳作彙編成冊的《藝林叢錄》均微不足道,但要研究香港《大公報》副刊或是撰寫老報人陳凡的傳記,這樣的文章便不可或缺。陳凡向內地一些著名文化人尤其是幾位當時身處逆境而名列另冊之人約稿的經曆,讀來令人感慨!他的邀稿名單,計有章士釗、陳垣、啟功、沈尹默、唐圭璋、溫肇桐、俞劍華、夏承燾、冼玉清、潘伯鷹、宋雲彬、郭紹虞等,鹹為文史大家。此外,嶺南的容庚、商承祚、梁宗岱、詹安泰,滬上的熊十力、鄭逸梅、周瘦鵑、陶菊隱、張友鸞、黃裳,這些一流學者或作家也在其拜訪或邀約後,欣然為《大公報?藝林》撰稿。成此“群星璀璨”局麵的因素,既有《大公報》在知識界多年累積的影響力,亦不乏陳凡個人的熱誠和周全。
但“藝林”僅是《大公報》副刊的一種,且為周刊,那個時期陳凡每年到內地一至兩次,與文化界中人廣泛聯係,是為他主編的副刊各版擴大稿源,所邀之稿並不限於“藝林”。比如,他邀原上海《文彙報》社長兼總編輯徐鑄成撰稿,所寫大都為民國時期的政壇秘辛,刊發於每日均備的副刊“大公園”,與“藝林”的“內容廣泛,舉凡語言、文學、曆史、哲學、書畫篆刻、各類藝術,以至人物掌故,幾涉及中國人文學問的所有範疇”,顯然並非同類題材。
有關陳凡邀稿的緣起,我在徐鑄成先生門下讀研究生時聽他談過,另有一層內情:1958年,他被劃為“右派”後,不僅撤去所有職務,取消全國人大代表資格,行政級別也從八級降到十四級,二百七十元月薪減至一百四十元,加上他調去出版局工作,不再享受報社每月一百元房租津貼,不得不退掉所住五間正房中的三間,由單位分給其他職工入住。但即使這樣仍需每月支付五十元房租,而家中還雇有照顧年邁母親的保姆,經濟狀況變得十分拮據,要不時變賣舊衣物維持開銷。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的石西民知悉後,趁陳凡來滬時關照其向徐鑄成約稿,有心讓他以稿酬貼補生活,不過限定文章隻能用筆名發表,盡管徐在1959年9月底已獲摘掉“右派”帽子。說起來,徐鑄成還是陳凡的老上司。徐從1927年進入新聞界,在《大公報》前後工作十八年,當過記者、特派記者、編輯、編輯主任、桂版和滬版總編輯,其中1942年初至1944年10月主持桂林《大公報》時,陳凡任記者、采訪課副主任。
以不同的筆名給《大公報》撰寄稿件這段往事,在《徐鑄成回憶錄》(修訂版)中“1959年”那一節有極為簡略的記述:“我兩年前‘戴帽’時,受降職降薪的‘寬大’處分,撤去《文彙報》社長兼總編輯職務,並撤銷全國人大代表等公職,薪給被降下六級。時我母親尚健在,每月收入,輒賴出售舊衣補貼。後由石西民批準,為港報寫稿,得以幫助。”此處,沒有提及陳凡邀稿之事。該書的“1963”一節,涉及寫稿之事又記一筆:“港友集我在《大公報》發表之軼事、掌故,在港出版單行本,並代取名為《金陵舊夢》。我僅得一冊,後且為市政協某領導索去,迄未歸還。”該書係香港致誠出版社出版,收文包括《從交易所到北伐時期的蔣介石》、《閻錫山軟禁馮玉祥》、《閻老西反蔣從假到真的內幕》、《蔣介石翻雲覆雨的本領》、《內憂外患中的兩個“九·一八”》、《“十日主席”閻錫山》、《蔣介石湯山軟禁胡漢民》、《寧粵分裂的趣劇》、《何成竣養蛇弄笛》等。經手此事的“港友”是何人,徐鑄成沒有寫出姓名,但無疑以陳凡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