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白花村真錯起義 宜川縣萬程投軍(1 / 2)

詞日:“寒風慘滲,畫角唆噢,可憐殺氣滿江樓。真是紅衰綠減,蔣薦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自東流。右調《玉京謠》再說寘鐇見殺死縣令事大如夭,此時監成,不得不反乃乘勢就將附近村民盡行捉獲,其願從者納之,其不願從者殺之。此際願從者得以活命,梗直之人,罵賊一番,甘行自劃,以留萬載芳名。” 是日所降之眾共有數千餘人,寘鐇一一收納,設薄登記姓名,以便存覽。 於是,再複命人到城中打探消息。又命人帶了號炮,吩咐於各降村隘口把守,倘官兵一到,可將號炮放起,吾自有兵接應。又命新降之人將戰死屍首拋棄山坑,複到巢中點查口兄弟死了八人,負傷帶箭者亦有數十。真鍺一麵叫人登記功勞於薄,待至成功之日,然後追賞;一麵命人辦酒與眾兄弟稿功。 不一時聞排下酒宴,於是,各人入席傾禪。 酒至數巡,寘鐇起身拱手說道:“願眾家兄弟請聽吾言。想我們當初本非欲圖大誌,不過想霸據一方,免眾位弟兄飄流四海,得以朝夕聚首,吾願足矣了。”不意這班狗官無知進退,反來侵犯,唯是今日之事通於。 不得已而為之。況且我們今日盔甲未便,人心未齊,尚能一鼓而取勝,看將起來,莫非天命有所歸乎? 又聞得新君無道,信任讒臣,貶棄忠良,朝無勇將。倘若帶兵直入,掃蕩中原,奪取江山,易如反掌。 湊巧,我們今日事已至此,欲罷不能。況且楊一清總製三邊軍務,他若一聞,定必起兵到來征剿。況此地狹窄,糧草無多,更兼他有文韜武略之才,疾然而到不能逆料,誠恐迅雷不及掩耳,如之奈何? 以弟愚見,不若先下手為強,喚齊兄弟並共新降之兵,約有萬餘之眾,足可興師縱橫天下,掃蕩乾坤,總是師出無名,誠恐人心不服。我欲寫招兵旗,一並宣示:劉瑾弄權迷惑少主,殘害忠良,神人共債,百姓離心,故我特起義師,誅奸滅黨。所過各處州縣,軍民人等不用驚慌文武官員皆同一休。若然相拒,即當奸臣而論,破城之日,寸草不留。 倘四海英雄,能同是誌,不問三教九流與及犯人,一到軍前,務然收納,如此必定不少人來歸服。其糧草先在新降村內收納,富厚者論稅均抽。 我們先整備器誡,政吉興兵。先取紫陽、白河二縣,次取延安府,然後直人京師,不過二千二百裏之遙,掃定江山,奪取天下,豈不美哉!不知眾位兄弟以為何如? 於是,眾人聽罷大喜,說道:“兄台所言,直乃神機妙算,非我等所能及也。惟是方今鄰縣歲屬饑荒,倘若招兵,恐老明正摘遊江南邁饑民到來投向。若不收留,不足以取信天下。若是收留,一則有壞軍威,二則虛費糧草。此事兄台亦須省察。” 賓銘又道:“此言亦是,吾當自有主意。惟是行軍之事非同兒戲,兵法雲:“無主不可以行軍,無令不足以調遣。今大謀已定,不用更移。惟是列位相推是誰主將,早行號令,以定軍儀。” 於是,眾人離席高聲說道:“非大哥足智多謀,誰人敢當此任?” 賓銘聞言辭曰:“弟實毫無本事,不過略解軍情。蠢拙庸愚難堪重任,願列位仁兄別舉才能方可。” 於是,眾人說道:“我們主意已定,大哥不用推辭。” 眾人於是上前舉他上坐,拜將下去。 育銘隻得還禮坐下說道:“既蒙列位弟兄不棄愚頑,吾為主不勝愧甚。惟是行軍帥令難以拘私,各宜泉遵違令執法,骨肉皆然,無相怨恨。” 眾人齊聲說道:“倘有違法,甘當軍令。” 育銘聞知大喜,命眾人複回原席,暢飲而散。 翌日,設帳安營。 鐇自稱為統兵滅寇大都督,旗上寫著三軍司令。 賓銘坐在帳中,命左右請列位英雄上帳。於是,眾人來到帳前施禮。 禮畢,眾人分班坐下,說道:“都督大人喚我們到來,有何商議?” 鐇曰:“方今起兵,各宜踴躍,有令當遵,毋得抗違,票之慎之。” 今將規條列左: 一、行軍對陣,聞鼓而進,聞金而退,各依隊伍令者斬。 二軍兵所到各處州縣,有令照令施行,無令不得傷殘百姓,違者二斬。 三、軍中器械務必鮮明。一聞號炮之聲,踴躍殺上倘有臨陣畏縮,不肯對敵者斬。 四、軍令已下,不得三五成*頭接耳。及與敵兵一到,不許耽噪喧嘩。違者重責四十。 五、到各處村莊捉獲軍民人等,不許擅自釋放。即要請令定奪,違者重責八十。 六、兵將不許因便探親,寄宿民家。又不許窺探婦。 正德六年庚午夏四月十五日示是日,遂把招兵旗扯起,帳外設一石獅,重約百斤。但四海英雄奮誌投軍,雙手提得石獅起者,方許進帳。 於是,遠近匪徒,以及城中軍犯俱來。 是日,有一漢子身高丈幾。腰圍八尺,相貌堂堂,帶著百餘勇士來到軍前,厲聲說道:“吾乃延安府宜川縣馬萬程,要見都督爺,敢煩帳前軍士入帳通傳。” 軍士承命入營,稟白:“帳外現有一議子,生得十分威勇,自稱本省延安府宜川縣人氏,姓馬名萬程,隨帶百餘勇士,個個如狼似虎,叫小卒進來通報。特此稟知,請令定奪。” 語畢,王榷從旁說道;“這遠來人眾,未曉有無好詐,不可任其碎進,須要參詳裁奪。” 寘鐇聞言,對眾將說道:“方今用人之際,招讚納士,不可輕棄,以阻遠來之客。想他有意來投,是必護助於我,亦未可定。倘他若有詭謀,諒其百餘勇士亦莫奈我何?即百餘狼虎,何足懼哉衛今且以禮相迎,觀其舉動若何,然後再作道理。” 即命大開軍門,出來迎接,真鋪說道:“不知英雄駕臨,有失遠迎,望析恕怪。” 馬萬程躬身答道:“某在盛府教習門徒,所因姐丈王守仁前被朝中奸黨陷害,久欲為他報仇,自恨獨力難行。因聞都督興仁義之師,為國討賊,吾俱不能飛到京師誅滅奸黨,為國棟梁匡扶社授。故不辭千裏而來,統率門人,願同竭力向首,未審都督肯容納否?” 寘鐇曰:“老夫庸劣無才,不過坐井觀天。正欲廣招英雄,多納賢士以示軍儀。今幸足下光臨,賜教相助,正是天合、人合,何愁國賊不滅。弟今特舉足下為破敵開路大先鋒,就日祭旗興兵帶領,令門徒並三千人馬,先取石泉、紫陽、白河三縣。吾當大興人馬在後接應。”遂交付印信、令旗、令箭與馬萬程調遣施行。” 於是,馬萬程拜領印緩、祭旗,尖兵聲言:“為王守仁複仇。” 誓師告眾,乃點齊人馬三千,攻打石泉縣去了。 寘鐇恐其有變,遂又命胞弟王榷為副先鋒,帶領三千人馬隨後陸續接應,並吩咐留心觀察馬萬程的舉動,倘有疏虎,與祝榮彪合兵追殺。 乃命祝榮彪為押陣總兵大司馬,領四千鐵甲兵解送糧草,一路接迎,盼咐小心而去。 又在眾兄弟之中揀選有智略者,張壽平為軍中參謀,其餘兄弟皆為提標之職,分為左哨右哨,各領兵五百,聯絡相應。 分撥已定,共同參謀點齊人馬,共得將士四十八名。兵卒七萬餘名。 於是,拔寨起程,浩浩蕩蕩,征旗蔽日,金鼓齊鳴,竟向石泉縣進發。 正是蒼生有數應殘戮,典使興安動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