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這個馬尾辮又介紹了卷發頭,同樣是吹捧一番,最後卷發頭也搶過話頭,回過頭來又把馬尾辮吹捧了一番。從他們相互的介紹,你會得到這麼一個結論,這三位老師,一位姓高,一位姓李,一位姓尚,之前都是服務於大型集團公司的精英翹楚,都是視金錢如糞土的精英人才,高端人士,都是被廣告公司老板的人格打動,才同意加盟的。
當然,人家忽悠的套路還是有些變化的,不是每個人的介紹都像高老師那麼說,要是套路全都一樣,那就太假了,是吧?
比如說這個姓尚的老師,就是從大型集團公司離職之後,希望用一雙腳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因為人家人已經不在乎錢了,更在乎心靈層次的東西,人家覺得這樣徒步行走中國,是一次心靈的升華和釋放。是廣告公司的老板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開著車一直跟著他,禮賢下士,足足跟了一個星期,尚老師被老板感動,覺得能跟這樣一個老板合作,也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於是才加盟的廣告公司。
三個自封的“老師”相互吹捧,彼此“揭露”著如何被老板禮賢下士的故事,張義仁坐在位置上聽得那個叫開心,那個叫感慨!這三位老師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部部藝術電影啊,簡直跟阿甘正傳一樣激勵人,人家的經曆不僅無比的精彩,而且他們所做的那些事情,讓人一聽就會從心底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三位老師做的這些事情,要是放在古代,最少也是竹林七賢那種級別的呀!
說到這裏,不得不插一句,廣告公司在去客戶公司做方案的時候,彼此間的這種稱謂設定也是很有一套的,你來忽悠人家客戶,就要站在比客戶高的高度,這個時候該怎麼自稱呢?像普通人那樣叫老高,老尚,老李,那麼粗俗的稱謂,肯定會第一時間把籠罩在自己身上的光環打破。所以,不能這麼叫。
叫尚大師?高大師?李大師?又有點吹過頭了,因為細究起來,這些人又不是真正的營銷大師,萬一遇到較真的客戶,給自己拆穿了怎麼辦?因此,這個稱謂要有權威性,又不能太過。所以,叫老師是最合適的,因為中國人從小上學就是被老師欺壓的,習慣了服從了老師的吩咐,這樣叫老師,客戶在心理上就不自覺地低了一個級別,潛意識裏會對你言聽計從。
不過說起來,這幾年“老師”這個稱謂被用爛了,就比如某娛樂電視台,幾個在台上作秀搞怪的主持人,也開始互稱老師,電話連線個演員,也是老師老師的叫個不停。也不想想,自己肚子裏有多少的墨水,當不當得起老師這個稱謂。
話題扯遠了,我們回到故事正題。
三個廣告公司的“老師”相互吹捧了一番,講了半天故事之後,三個人看到高太和幾個推廣部的小年輕被忽悠得兩眼裏滿是崇拜無比的星星,就知道火候差不多了,於是,停止了忽悠,會議終於開始進入正題。
“幾位老師,是這樣的,關於這次品牌調整,我們這邊推廣部的人之前也做了一份方案,要不你們幾個看一看,也好有個參考,順便提出你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高太已經被三位忽悠大師忽悠得徹底找不到北了,語氣中滿是尊敬的問道。
“高太您不用那麼客氣,我們來做方案,是為客戶服務的,客戶是上帝,您才是我們真正的上帝。”李老師立刻一句馬屁回了過來。
忽悠客戶是必須的,但是也不能在心理上欺負得太過厲害,這樣的客戶本來是老板級別,這樣被你們欺負到一個極低的心理層麵,忽悠勁兒沒過去的時候,客戶心理還不會有什麼,等到忽悠勁兒過去了,就可能會產生心理反彈--我一個堂堂的公司老板,被你們像小學生一樣訓來訓去,憑什麼?要是客戶真的出現這種心理,那可就大大的麻煩了。所以,廣告公司的策略是,對客戶公司的老板,一定要十分客氣,而且還要捧得更高,這樣才有利於下一步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