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仁的母親沒想到兒子這次回家會帶那麼多東西,她跟張淼每人騎了一輛自行車過來,現在兩個箱子一個大包,根本就裝不下。沒辦法,隻能張媽媽和張淼兩個人分別推一輛車子,後麵放著最重的兩個箱子,張義仁扛著那個大包,跟米婷分別扶著一個箱子,慢慢的往家裏走。

就這樣,走上幾十米就要停下歇一會兒,因為張義仁又要扛包,又要扶箱子,真的是太累了。

好在這樣的折磨並沒有持續多久,就遇到了一個過路的拖拉機,開拖拉機的人張義仁和母親並不認識,不過眼熟,知道是一個大隊的人,於是招呼對方停下,張義仁讓了對方一根煙,說把東西放上去,拉到家就好了。

對方接過煙,笑眯眯的滿口答應了,還幫著張義仁把箱子往拖拉機拖鬥裏搬,又問起張義仁這是從哪裏回來,當聽到張義仁說是從東莞回來,立刻讚歎道:“東莞好地方啊,打工沒少賺錢吧?”

“還行吧,混口飯吃。”張義仁謙虛道。

“你這口飯可不小。”對方也知道張義仁不想繼續這個話題,半開玩笑的說道。

因為農村土路太顛簸,張義仁怕米婷受不了,就讓她跟母親騎自行車回去,他本來想讓米婷跟妹妹張淼一起騎自行車的,可是妹妹張淼非要跟他一起坐拖拉機,他隻得答應。

米婷和母親騎上了自行車先行出發,張義仁和張淼也爬上了拖拉機,扶著拖鬥上的扶手站在那裏——在農村坐過拖拉機的都知道,顛簸的路上坐在車鬥邊上,還不如站著,哪怕累一點,都比把屁股顛破強。

拖拉機師傅招呼了一聲之後,車子就發動了。農村就是這樣,不會像城市人那麼彼此防備,彼此冷漠,哪怕不認識,隻要知道是附近村子的,能幫的忙,大家就一定會幫,這是農村樸素的生存原則: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因為誰都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有什麼事情要麻煩自己,要是都冷漠的對待別人,什麼事情都不幫忙,那可就慘了。

隻不過,這是十年前的農村狀態,到了現在,農村能保持這種風氣的地方也不多了。中國的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可是思想層麵卻沒有同樣的進步和約束,從2007年到2017年,十年間,各種奇怪的新聞出現,讓農村人也失去了淳樸和質樸。

什麼搭順風拖拉機不小心翻車死亡,家屬要求賠償數十萬巨款;給鄰居家小孩香蕉吃,小孩不小心噎死,麵臨高額索賠等等這些新聞,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讓農村人也開始擔心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慢慢演變成了自掃門前雪的風氣。

十年前在農村,哪怕遇到的是陌生人,隻要是順路的拖拉機,你招手人家就會停下讓你搭乘,現在一個村的車子,都不一定會讓你坐了。

經濟發展了,人心卻變了,這一切也不知道到底是好還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