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新花放異彩
文化心旅
作者:王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昆曲、古琴藝術等26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2011年9月28日,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將中原經濟區打造成“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河南作為全國文物和文化大省,積澱了數量巨大、內涵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環境變遷等原因,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遭受變異或消亡。
為保護發展河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群眾藝術館成立了民間藝術保護部,致力於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的研究保護。自2006年全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開始,每年我們都會大力宣傳、弘揚這些藝術,並為之發揚光大。
首先是每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的慶典工作。選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進行宣傳,如豫劇、曲劇等。同時,還將“汴繡”、“石猴”、“泥咕咕”等手工藝品加以展示,在節假慶典等大型活動以及對外交流中,我們都以這些凝聚了民族民間文化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和外界溝通的橋梁。如上海世博會、“中原文化寶島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韓國行”等,皆有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內容的“民間藝術展”,讓更多地區和國家了解並喜歡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基因,體現了中華民族充沛的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多數藝人生活在農村和基層,由於他們的辛勤創作、傳承和傳播,使具有鮮明地域風格和獨特文化魅力的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才得以流傳至今。所以在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時候,最不能忽略的是人的因素,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特定的傳承人,他們本身會起到強烈的品牌效應。
如浚縣“泥咕咕”,它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在古黎陽也就是現在的浚縣與隋軍大戰,不少將士和戰馬陣亡,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就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這一技藝就這樣隨著曆史的發展延續了下來,流傳至今。
泥咕咕有三大類50多個品種。主要有以三國、水滸和瓦崗軍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獅子、大象和燕子、斑鳩、孔雀等形象的動物和飛禽。古老樸素、逗人喜愛的泥咕咕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它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在底色上用自製的毛筆點畫出各種花樣。彩繪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繪上白土粉、大紅、大綠、大藍、大黃等條紋,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調和過的中間色,顏色以蛋黃調製而成,能使色彩起明發亮,對比強烈。浚縣泥咕咕造型古樸拙雅,加之民間大紅大綠的著色,使作品美感頓生,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曆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