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行政管理方式 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1 / 2)

創新行政管理方式 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執政與行政

作者:曹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優勢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麵深化改革麵臨的重要問題。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

重要環節

20世紀90年代,中國共產黨確立經濟體製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2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始終堅持了市場經濟方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政府職能也相應地實行了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與市場化改革進程相輔相成,相互協調,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廢。一方麵,要加快市場化改革進程,讓市場機製更有效地發揮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使經濟發展更具活力和生機,同時通過政府職能作用為市場機製有效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彌補和抑製市場失靈;另一方麵,也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調控和管理的有效性,抑製和防止政府調控和管理過程中的政府失靈。通過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通過加快市場化改革進程,帶動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

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

決定性作用

全麵深化經濟體製改革是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由中央和省級機構以及部門負責“審批經濟”,不僅迫使地方政府為了上項目而不斷“跑部進京”,而且也直接誘致個別部門利益膨脹及產生權錢交易。雖然行政審批製度改革進行了多年,但審批製度改革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片麵追求審批項目數量指標的減少,實際上卻沒有達到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目的;隻減掉那些無利可圖的審批項目,千方百計爭設能夠為本部門帶來利益的審批權,把審批作為增加部門權力和利益的一種手段;對取消的審批事項未及時建立有效的監管製度,導致有的行業出現管理失控、無序運營的狀態,引起不必要的混亂。今後審批或備案製度改革應圍繞著關係經濟安全、環境資源、整體布局的重大項目和政府投資類、限製類項目為審批重點,進一步縮小行政審批的範圍;通過積極實行核準、登記備案製度和推行電子化審批,進一步改善審批方式和簡化審批程序;加強審批事項的後續監管,建立健全審批反彈處置機製;探索建立規範“透明”的審批管理與操作機製,實現審批權力“掛鉤責任、遠離利益”。

必須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深化機構改革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深化行政體製改革的重要方麵,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就是要在中央與地方關係整體和諧的格局下,消除存在的一些不和諧因素。如中央和省級政府集權過多,垂直領導的層級過多,導致基層政府管理權限不足,降低管理效率,增大管理成本;中央宏觀調控和管理與地方利益之間存在緊張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博弈關係。這些不和諧因素已經嚴重影響了政府管理的高效有序運行,需要根據各級政府的職能優勢,規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職權。理順在財稅、金融、投資、社會保障及工商、質檢、國土資源管理等領域中央和地方的分工和職責,注意防止“集權過度”。要著手減少行政層級,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優化行政區劃的改革試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要求,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製。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製,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製的要求,中央和省級政府必須帶頭解決機構臃腫、部門重疊、政出多門和國家利益部門化的問題。要加強其部門職責界定和機構編製的科學化和法定化水平,嚴格控製機構編製,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相同行政職能,消除交叉重複,形成合理的職能結構和組織結構,消除部門職責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定化的基礎;積極推進綜合執法改革,消除部門利益的實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