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領域改革需要重視四大議題
執政與行政
作者:張卓元
8月18日,習近平同誌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時強調,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指出,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從三中全會的《決定》出台到現在,各方麵的討論比較多。在繼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想就經濟領域改革列舉一些我認為需要重視的幾個議題。
議題一:關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適用範圍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獻中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論斷,在此之前,我國經濟界和理論界還沒有人明確提出過這個論斷,說明這一次《決定》走在改革理論的最前麵。
這裏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範圍怎樣界定。我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適用於經濟領域,並不適用於文化社會等領域,雖然在文化社會等領域中產業的部分也需要很好運用市場機製。也就是說,文化社會等領域有不少公共服務的部分,比如,義務教育、公共文化服務、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居民的基礎養老等等是不能夠由市場來起決定性作用的。過去曾經一度出現上述領域也搞市場化的趨向,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責沒有很好到位。所以《決定》明確指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來深化經濟體製改革,而沒有說還要涉及到其他領域。
國內外的實踐都表明,隻有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才能夠不斷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問題目前在理論界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有的專家認為,資源配置有宏觀和微觀的不同層次,在資源配置微觀層次,市場價值規律可以通過供求變動和競爭機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微觀層次可以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資源配置的宏觀層次,市場不應該、也不能夠起決定性作用,宏觀層次裏包括部門和地區的比例結構。這裏就有一個問題,如果在微觀層次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那麼在部門和地區結構等配置中市場又不能夠起決定性作用,這樣會不利於資源在市場信號引導下由效益低的部門和地區自動流向效益高的部門和地區,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樣會把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估計不足,甚至否定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微觀層次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即是按經濟領域還是按微觀宏觀層次來界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然還有別的不同意見,我覺得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議題二:關於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職能怎樣轉換的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來代替基礎性作用,一個現實針對性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進一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主要是解決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過多、對微觀經濟活動幹預過多和審批過多等問題,這就要求政府轉型,做好原來缺位和不到位的工作,以便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目前中央政府在轉換職能,減少審批方麵,做得還是比較好的,相對而言,地方政府改革特別是改變地方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和對微觀經濟活動幹預過多,改變軟預算約束和依賴土地財政以及賴賬不還等方麵不夠明顯,有的地方政府甚至還熱衷於“大幹快上”,追求短期GDP最大化,以至於產能過剩問題、地方債務急劇增長的問題等很難解決。而且地方政府改革涉及到地方官員利益的調整,這個問題難度比較大。這是在推進深化經濟體製改革方麵一個最大的難題。
議題三:怎樣促進混合所有製經濟健康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混合所有製經濟是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也是亮點之一。中國經濟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高速增長,無論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都增長很快。截至2013年年底,國有工商企業資產累計91萬億,所有者權益31.8萬億,其中中央企業所有者權益16.5萬億。2012年私營企業注冊資本也達到31萬億,居民儲蓄存款更多。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也有利於各種所有製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意味著我們現在不提倡國有企業之間的聯合,因為在這之前,很多地方熱衷於地方國有企業找中央企業搞聯合,而不是跟不同所有製資本的聯合。所以我們國有企業改革第一步是公司製改革,第二步應該是股份製改革,再進一步,應該發展為混合所有製的改革。現在來看,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似乎要更加積極和主動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