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聖使命 樸素情懷(1 / 2)

神聖使命 樸素情懷

人才與知識

作者:沈汲

2010年8月的一天,張新芳趕赴黎巴嫩,與先期抵達那裏的審計組彙合。從機場到審計組駐地的路上,她不得不戴著鋼盔,穿著防彈衣,以避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為,就在兩天前,這裏發生黎以交火,安全局勢再度緊張。可以說,張新芳對於這樣的審計之旅已習以為常。作為聯合國審計業務帶頭人和維和行動項目主審,從2008年7月至今,張新芳多次帶領她的團隊,赴黎巴嫩、蘇丹等局勢動蕩、戰亂不斷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對維和部隊、維和特派團的審計。高質量的審計成果、出色的工作業績,贏得聯合國有關委員會的高度評價。2013年7月,聯合國授予中國審計署劉家義審計長“聯合國維持世界和平獎”,這是聯合國對中國審計團隊通過實施聯合國維和行動審計為維持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的高度肯定。

不能把時間浪費在“害怕”上

2008年7月1日,中國審計長劉家義正式履任聯合國審計委員會委員。六年來,審計署先後派出200多個審計小組、投入1000多人次,對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等17個機構和項目實施審計。

聯合國是一個龐大的體係,業務複雜程度很高。維和行動審計在每年的同一時段集中展開,既要審計財務報表的真實公允性,又要審計管理運行績效情況。幾個人的審計小組必須在三四周內完成從進點到起草報告的全部工作,時間緊,工作質量和效率要求高。

在異國他鄉,審計人員不僅要克服生活習慣、語言文化方麵的差異和障礙,還要麵對戰亂、動蕩、疾病帶來的危險。在黎巴嫩,張新芳和同事們不顧危險,奔波於各個倉庫,實地檢查維和部隊資產管理和有關項目實施情況;深入黎敘、黎以邊界的部隊營地,了解特遣隊所屬裝備和口糧管理。同時,作為主審和協調人的她,還承擔著審計計劃製定、審計方案編製、審計質量複核等工作,並負責報送聯合國大會審議的審計報告的總纂。

麵對如此大的壓力,是否會膽怯和害怕?常有人這樣問張新芳。“當時確實困難很大,但是我不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害怕上。”張新芳說:“審計是我的職責,麵對新任務,我所能做的就是盡一切力量把它完成好。而且在我們身後是強有力的組織和領導,使我和我的團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工作熱情,保持著解決問題、贏得勝利的信心。”

張新芳和她的審計團隊,在過去的六年裏,出色地完成了對聯合國維和特派團審計等200多項任務,受到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行政與預算問題谘詢委員會、聯合國審計委員會等有關各方的好評。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幹事托卡耶夫先生來華訪問時,專程到審計署拜會,對中國審計師的專業能力、敬業精神和工作成果表示讚賞。

保持持續的學習力和開放的心態

張新芳一直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在難得的空閑時間裏,她常常以讀書放鬆心情,為自己減壓,她告訴記者:“原來大多是看小說,這次回國,在飛機上看的是《全球通史》。”這個改變緣於她的一次審計經曆。張新芳曾帶隊赴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審計。在那裏,中國審計師麵對的大多是受過良好教育、自信驕傲的歐洲人,他們當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主動配合審計。一名組員在向對口聯係人要材料碰壁後,便動起了腦筋。他了解到對方是意大利人。於是,再次見麵,他並沒有急於要資料,而是與對方聊起了意大利歌劇、文藝複興……中國審計師知識的淵博和對西方曆史文化的了解,讓對方既驚訝又欽佩。在融洽的交流中,很容易就得到了所需的審計資料。這件事給了張新芳很大的啟發:隻有了解對方、熟悉對方,才能實現更為有效、順暢的溝通和交流。於是,她將讀書的愛好與工作結合在一起,開始“惡補”西方曆史文化、宗教、哲學等方麵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