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羅德是個正常的男人,他這樣做,說明之間的魅力還是吸引到他了吧?
迪妮莎的心中突然出現了一種被認可的喜悅:
“好的,讓我們繼續下去吧,還是跳這種舞嗎?”
迪妮莎到底是人,隻要是人,就沒有辦法忽視被人讚美,認可的。
“那我們就換一種吧~”
羅德征求著懷中佳人的意見。
羅德扭頭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在眾多幻象音樂大師中央指揮著的指揮大師赫伯特?馮?卡拉揚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von karajan)
奧地利指揮家,其祖先是希臘移民。赫伯特?馮?卡拉揚-指揮風格
卡拉揚力圖將托斯卡尼尼的忠於原譜和富特文格勒的即興發揮融為一體。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時而充滿激情,時而又細膩精致。在指揮台上他經常閉目深思,使得樂隊各聲部之間達到了演奏室內樂般的默契。在他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展現出了一種有如金屬般的亮色,被譽為卡拉揚“音響”。】
由這個最擅長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作曲家的作品的近代指揮家來引領接下來的舞曲進行,一定不會辜負羅德對他的期望的。
畢竟幻象是由他記憶中,對這些傳說中的音樂名人最美好的期待與想象凝聚而成的。
本來就相當的完美,超脫現實。
由赫伯特?馮?卡拉揚起手,樂聖貝多芬親自擔任主演奏的部分。
眾多音樂大師共同演奏的《致愛麗絲》就這樣的呈現在了羅德和迪妮莎,克蕾雅,麗露等人的麵前。
人們喜歡把《致愛麗絲》稱為“微不足道的音樂”。
但這種微不足道凝聚了貝多芬強烈的體現個人風格的創作理念,體現了他獨具一格的創作思維。
樂曲還有其它種種的獨具匠心之處,無一不顯示了貝多芬創作中一貫的嚴謹精神。所以盡管《《致愛麗絲》隻是一首演奏時間隻有3分多鍾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說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一個濃縮體,同樣滲透了他的精神表達
這部作品隻是一首演奏時間隻有3分多鍾的小品之作
但是它的柔美動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簡單,易於演奏,幾乎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藝術性和表現性也使之成為不少音樂家喜愛演奏的曲目。
在由羅德製造出來的眾多音樂大師的共同演繹之下,這首簡單的《致愛麗絲》小品頓時升華成一首無比豪華,魅力無比的盛大音樂聖章。
《致愛麗絲》采用結構是abaca形式的回旋曲式寫成。
一開始的音調純樸而親切,概括地描繪出女主人公溫柔、美麗的形象,又仿佛作曲者貝多芬有不盡的親切話語要對其訴說。
兩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猶如互相青睞,愛慕的兩人之間在親密地交談。
在場的羅德和迪妮莎等人不由得陷入了一種,溫柔到心快要融化的甜蜜氛圍中去。
羅德和懷中的迪妮莎不由得雙雙閉上了眼睛。
光用著自己耳朵中的聽覺,更好的去感受此刻的溫柔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