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報告(1 / 3)

中共雲江縣委 縣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改革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報告》

市委、市政府:

我縣地處西部邊陲,雲江河下遊。境內轄地麵積壹千肆百叁拾肆點柒捌平方公裏。下設七個區公所、八個鎮、三十八個鄉、三百七十一個村、三十三個居民委員會、三千八百七十一個組,總人口五十二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肆拾捌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2%;非農業人口約肆萬多人,占總人口的8%。去年,全縣工農業生產總值創曆史新高,達到柒千叁百二十五萬元,農人均年收入叁佰五十元,城鎮人口年收入二千五百元,位居我省第二百零二位(全省共有區、縣二百零三個)。

自從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以來,我縣的經濟建設較之解放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粉碎“四人幫”後,我縣五十多萬人民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充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全國形勢大好一片的情況下,大幹快幹,使我縣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然,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還是群情激奮,夜以繼日,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工業上以加快技術革新為重點,農業上以穩定承包責任製為基礎,使我縣工農業生產經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當曆史再過幾年就要駛進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精神,象一股和絢的春風,吹拂著我雲江大地的東南西北。為了認真貫徹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精神,為了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為了力爭在三、五年內使我縣的經濟騰飛至全省前十位,並結合去年市委、市政府帶頭組織的考察團在深圳考察到的實情,特提出以下幾點促使我縣經濟全麵騰飛的方案,呈報市委、市政府審批:

一、人人換腦筋,個個都跑步。

我縣是全市最大的農業大縣,境內土地麵積約200萬畝,其中,山地占70%,耕地占20%。水麵占10%。多年來,這種七山一水二耕地的狀況,嚴重製約了我縣農業生產的發展;而我縣的工、礦企業均是一些粗放式經營的企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工業技術落後。從產品交易來看,主要產品多局限於我縣的農、副土特產,質量不高,數量有限。但是,我縣有自己的優勢:(一)水、陸交通發展潛力巨大。我縣地處全市十四個區、縣中心,除521國道線貫穿我縣南北外,千裏雲江橫穿我縣東西,上至省城,下至接長江,彙入大海。縣城至各區、鎮都有公路,雖路麵並不平坦,但如果有錢買水泥就可見不一般。雖然鄉鄉未全通,其實已在規劃中。總的說來,我縣水陸交通都占有,隻差票子做東風。(二)人口眾多,潛力巨大。人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社會財富的生產者,所謂‘人多力量大’是也。我縣有人口幾十萬,若要用得好,個個都能幹。根據去年我縣的估(此處打印錯誤,實際為統)計局的權威報道:全縣幾十萬人口中,男占30%,女占70%。而且,這70%的女性中,年齡在十八至三十五周歲以內者,多達60%也。在校讀書的女性占20%。眾所周知,女人是最偉大的,我們的祖先女媧便是女人也。沒有女人,這世界上便啥子都不存在。同時,我縣女性自有曆史以來,均以勤奮而著稱。如今她們戰鬥在我縣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為我們縣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將繼續充當主角,為我縣經濟騰飛發揮更大作用。

綜上所述,為響應上級指示精神,為三、五年改變我縣舊貌,結合我縣實情,考慮我們本身之優、劣,我們認為:要發展我縣經濟,再不能繼續把希望寄托在我縣貧窮的農業和落後的工業上。我們必須立即轉變思想,提高認識,人人換腦筋,個個邁大步,抓時機,趕潮流,大幹快幹,力爭三、五年實現經濟來個二十倍的翻番!

二、大膽探索,不守陳規。

根據上述情況,我縣縣委常委一班子人絕大多數認為:要讓我縣人民的口袋漲起來,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文化娛樂業。隻有這樣,才能把外商、大款們引到我縣來。這些財神爺來到我縣之日,便是我縣經濟騰飛之日!

《八十年代的發展產業——第三產業》一書是日本一名叫日下公人的經濟學家寫的。日下公人說: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正是因為它充分重視了發展第三產業。因此,目前我縣雖然處於全省第二百零二位,但是,隻要我們象日下公人所說的那樣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屈指可數的幾年內,我縣必將躍上全省的前十位。因此,為了以最快的速度來迎來這一天,我縣目前購買了幾千近萬本《八十年代的發展產業——第三產業》,除縣級機關的幹部們人平一冊外,還下發到各企事業單位、鎮、鄉、村、組、居委會,達到了黨員幹部人平一冊。此規模還在壯大,年底前,我們力爭做到凡縣內所有十八歲以上公民,人人都有這樣一本書。書店不能滿足,我們就自己動手翻印。一定要使第三產業的理論深入人心,隻有用理論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每個人才能自覺地參與到我縣經濟建設中來,隻有讓新的理論填充滿每個人的頭腦,舊的陳規才不能生根,人們才可能自覺地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