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沙門不敬王者論》看慧遠對佛教中國化之重大影響(1 / 2)

從《沙門不敬王者論》看慧遠對佛教中國化之重大影響

文學評論

作者:郭婷

摘要:作為佛教經典論文,《沙門不敬王者論》備受學界關注,研究內容甚多,筆者旨在通過對該文章內容的闡述解釋與曆史背景的介紹,進而揭示其作者慧遠大師在整個佛教中國化進程中所處的曆史地位與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關鍵詞:沙門不敬王者;慧遠;佛教中國化

一 、《沙門不敬王者論》之內容

《沙門不敬王者論》是東晉淨土宗名僧釋慧遠所作之佛教論文,凡有五篇,分別是:《在家》、《出家》、《求宗不順化》、《體極不兼應》和《形盡神不滅》。

“一曰在家。謂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跡同方內。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以成教。”①《高僧傳》中淺顯易懂的解釋了慧遠的哲學論文,分明在家出家之別,在家還是世俗中人,故仍敬奉帝王。“二曰出家。謂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誌。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跡。……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逆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②此篇講出家之人乃是遁世之士,不處王侯之位卻依然心憂天下,靠近皇權卻不依附於皇權。“三曰求宗不順化謂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故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③是講述僧人返歸本體,不順應自然去尋求解脫,亦是強調與世俗世界的不同。“四曰體極不兼應。謂如來之與周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鹹異終期必同。故雖曰道殊所歸一也。不兼應者。物不能兼受也。”④該篇則是說佛法與名教雖然理論形式和實踐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最終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這是強調佛法與世俗的聯係。“五曰形盡神不滅。謂識神馳騖隨行東西也。”⑤該篇反駁了神滅論的觀點,認為神是不滅的且是可以轉移的,表達了慧遠大師認為精神、靈魂是不隨形體消失從而不可磨滅的,是超脫生死而成佛的主體的佛教觀點。

二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現之曆史背景

慧遠在其文章中提到了他寫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晉成、康之世,車騎將軍庾冰,疑諸沙門抗禮萬乘。所明理,何驃騎有答。至元興中,太尉桓公亦同此義,謂庾言之未盡,與八座書雲。”⑥

佛教自漢傳入中原,雖然經過三國西晉的發展,但是此時也隻是作為異質宗教存在,並未形成強大到足以影響社會、民眾和國家的力量。不過到了東晉時期情形就變了,佛教在民間與士大夫階層均迅速發展,對社會生活與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一時期,它作為有別於傳統儒學、禮製的外來文化之特性便顯現出來。東晉成帝鹹康六年,庾冰“為帝出詔令僧致拜”⑦是站在名教的基礎上維護禮法,他不反對佛教,而是反對佛教幹涉政治。針對庾冰的觀點,驃騎將軍何充從佛教的社會功用來反駁,此時的爭論並未分出高下,至元興元年權傾朝野的桓玄請出了老子,闡述沙門的興衰存廢也是依賴於王者,理應禮敬,接著下令沙汰沙門,麵對此種情形,慧遠大師作了《沙門不敬王者論》。

看似這是一場佛學與儒學的爭論,實則背後隱藏的是執政理念與當權者的爭鋒。桓玄沙汰沙門,認為沙門禮敬王者,並不僅僅是表麵需要沙門臣服於王權。東晉佛教的急速發展,寺廟經濟異軍突起,這對世俗地主的經濟狀況是重大打擊,寺廟開始與朝廷爭奪勞動力、土地、財稅,佛門與世俗間經濟利益產生嚴重衝突。另一方麵,僧侶與上層統治者結合,佛教僧尼幹預朝政,佛教團體中組成人員複雜。顯然由於這些的存在,佛教不再是純粹的哲學理論或信仰,它已經對世俗政治發生作用,且是消極的。正是佛教牽扯皇權,所以才引起如此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