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豬八戒形象的悲劇性(1 / 3)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豬八戒形象的悲劇性

文學評論

作者:胡佳璐

摘要:豬八戒曆來被認為是《西遊記》中最富有喜劇性的人物形象,他的言行舉止不知為《西遊記》增添了多少歡樂與亮點。但就是在這歡樂背後,隱藏著豬八戒說不盡的心酸血淚史。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三個角度對豬八戒的形象進行分析,就不難看出,豬八戒的身上有著很強的悲劇性。

關鍵詞:悲劇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西遊記》

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的某一級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人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在《西遊記》中,豬八戒無疑是充滿悲劇性的,不僅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都遭受著侵犯。他總是以嬉笑怒罵的形式來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憨憨的笑容裏飽含了無盡的心酸。

一. 豬八戒與生理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第一大需求就是生理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這一需求得不到滿足,就不會有追求更高需求的動力。豬八戒的可悲之處就在於,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滿足。

豬八戒正式出場是在第十九回。未登場之前,作者就先通過高太公來介紹豬八戒。其中描寫得最為生動的一項,就是豬八戒的“口壯身慵,食腸寬大”。有文為證:

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鬥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夠。喜得還吃 齋素,若再吃葷酒,便是老拙這些家業田產之類,不上半年,就吃個罄盡。

豬八戒的好吃貫穿於他出場後的八十二回中。除了高老莊一處之外,小說中還有另外17處對豬八戒寬大食腸的具體描寫,那些一筆帶過的描寫更是不勝枚舉。比如在第四十八章中:

唐長老舉起箸來,先念一卷《啟齋經》。那呆子一則有些急吞,二來有些餓了,那 裏等唐僧念完,拿過紅漆木碗來,把一碗白米飯撲的丟下口去,就了了。旁邊小的道: “這位老爺忒沒算計,不籠饅頭,怎的把飯籠了,卻不汙了衣服?”八戒笑道:“不曾籠, 吃了。”那小的們又端了碗,乘了遞與八戒。那唐僧一卷經還未完,他已五六碗過手了。 呆子不論米飯麵飯,果品閑食,隻情一撈。

這一段中,寫盡了豬八戒吃飯那種急切不已、狼吞虎咽的模樣。食物也不論好壞、生熟,隻要是能填飽肚子就會讓他覺得無比滿足。這也難怪,粗略統計下來,在豬八戒跟隨唐僧去取經的一路上,能有這樣的機會好好吃一頓飽飯的,隻有12次,其中還包括了在車遲國三清觀中偷吃三個妖精獻給仙長的祭品。隻是這12頓飽飯,又怎麼能滿足豬八戒的寬大食腸呢?一路取經,走的都是山路,有時還要一連走上好幾天。再加上豬八戒的身材又是如此臃腫,肯定是一直處在饑餓之中的。就算是在深山中難得碰上了人家,也隻是拿著小小的紫金缽盂去化緣,齋飯拿回來後都是先孝敬師父的。等師父吃完了,估計也就剩不下幾口了。對於一頓飯要吃三五鬥米的豬八戒來說,真是塞牙縫也不夠。像孫悟空這樣隻吃幾個野果就飽的人,是絕對不能理解豬八戒的痛苦的。所以孫悟空不僅僅從來沒在化齋的時候想著為八戒多化些齋飯,還要在豬八戒叫餓的時候好好的戲弄他。原先在福陵山雲棧洞,憑著卵二姐留下的家業,吃穿不愁。一跟隨唐僧取經,就幾乎頓頓餓肚子,還要遭受訓斥和嘲笑,兩相對比之下,真是淒涼無比。

豬八戒的另一個可憐點在於總是沒有辦法保證充足的睡眠。“睡對於豬八戒來說,是比吃更重要的。” [1]在取經的八十二回中,豬八戒的夜晚大部分時間都是露宿野外的,有時還要在趕路中度過。這還算是好的了,碰上運氣不好,豬八戒的夜晚就要待在妖精洞裏了。不是吊在半空中,被緊緊的繩索勒的睡不著,就是正在被洗刷,等著做下酒菜。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命尚且堪憂,豬八戒又怎麼能睡個好覺呢?就算是在一個安穩的環境中就寢,半夜還得給師父端茶倒水,時時看護著師父,以免師父被妖怪抓走,又要挨孫悟空的一頓打。夜夜折騰之下,豬八戒的睡眠肯定是不夠的。也難怪他隻要一找到機會,就要鑽進草垛裏補補覺。真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