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強勢文化下黑人性的遺失和保留
文學評論
作者:萬鈺瑩
摘要: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外的文學作品當中有一部有著特殊意義的作品,它對於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最藍的眼睛》一書,其作者就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托妮·莫裏森,此書一出就受到了一些批評家的嚴厲指責,學校以及家長都對此書進行了抵製在當時《最藍的眼睛》一書也得到了查禁,此書所展示的是白人強勢文化的衝擊之下對於黑人的心靈所造成迷失的這一悲劇。在一九九三年此書的作者托妮·莫裏森獲得了文學獎項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第一位非洲裔的黑人女作家得到了這樣一個榮譽。本文主要從白人強勢文化下黑人性的遺失和保留的角度對於《最藍的眼睛》進行解讀,旨在說明美國的黑人不應在白人的主流文化下無法自拔,而應該對於黑人民族的形象以及身份進行積極的堅守。
關鍵詞:白人文化;黑人;《最藍的眼睛》
引言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的黑人女性文學就贏得了較為矚目的一個成績,其中托妮·莫裏森就是這一批當中的優秀代表,在其著作《最藍的眼睛》裏所展現的那種較為深刻的洞察力以及語言上的成功在當時的美國文壇刮起了一股黑色的旋風,這部處女作使得托妮·莫裏森成為了當時美國文壇的一個新起之秀,但是在一係列的因素之下此書一直沒有受到好的待見,直到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對於此書的研究才逐漸的開始增加。
1.《最藍的眼睛》作者及其作品概述
托妮·莫裏森是美國黑人女小說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年代末登上文壇,其作品情感熾熱,簡短而富有詩意,並以對美國黑人生活的敏銳觀察聞名,其主要的作品有《最藍的眼睛》、《蘇拉》、《所羅門之歌》和《黑嬰》等。在托尼·莫裏森所創作的作品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主題就是自我追尋,她既想在美國的社會中得到參與,又想對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得到保留,故此,它也是像其作品《最藍的眼睛》中所表達的那樣在自我和異化之間痛苦地掙紮著,這裏所說的異化是由於其自身的文化斷裂以及白人文化對黑人文化的滲透顛覆所致,而托妮·莫裏森的小說也正是對於黑人民族文化進行努力的修複的過程。
在這部作品當中作者深切的關注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況,表現了黑人婦女在種族和階級以及性別等多重壓迫之造成的自我憎恨和身份迷失以及由此引發的悲劇,小說的主人公佩科拉是一個隻有十一歲的黑人小女孩,由於她的皮膚比周圍其他黑人更黑,而飽受歧視與虐待。她渴望能夠擁有一雙藍眼睛,更希望這雙藍色的眼睛能夠將她從痛苦的生活中拯救出來,然而在故事的最後受盡打擊的佩科拉變得神誌不清,幻想著自己擁有了最藍的眼睛。在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佩科拉成長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她在生理上進入了青春期,長大成對於佩科拉來說就熟意味著要經受一係列的痛苦經曆,佩科拉不僅要麵對生理上的轉變,還要經受嚴峻的精神考驗。生理上的成熟給女孩帶來了更多的危險,佩科拉的身份也因此迅速的發生了轉變,即:從兒童到青少年;從青少年到母親。與成人社會的接觸也轉變了佩科拉的思想認識,即:在尋求被別人接受的過程中,白人文化在她身上的凸現,最終導致了她的自我迷失[1]。
2.白人強勢文化下對黑人本位身份產生的影響
對於文化而言,它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可以說它存在於社會生活中每個角落,在我們的生活中的各個方麵也都有著滲透,並且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了我們的麵前,比如說文學藝術、宗教觀念、哲學思想等等,一般來講,文化就像是種族一樣沒有貴賤優劣之分,但是處在一個弱勢文化之中就會受到主流文化的衝擊,從而使得在本土的文化當中迷失方向,最終也會造成悲劇的發生,就好比是在外國的文學作品《最藍的眼睛》中所表現的那樣,這也正是強勢的白人文化對於黑人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而使之畸變的一個悲劇。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黑人蓄奴製雖然已經隨著時間的沙漏成為了曆史,對於黑人的不平等的稱謂也已經成為了過去。但是從現狀來看,在白人的文化中對於黑人的種族偏見還依然存在著,而對於那些淺膚色的黑人來說他們就會在這裏找到一種自身的優越感,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之下作家托妮·莫裏森憑借著自己的洞察力寫出了《最藍的眼睛》一書,在這本書其中的膚色比一般的黑人膚色還要黑的女孩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一個被忽視的盲點,書中的一個情節就對此進行了描述:“這個黑人女孩到白人店主的店裏去買一個包裝紙上有著藍色眼睛女孩的糖果,結果白人店主就在沉思中抬起了頭在對於這個女孩看到和沒看之間凝住了”,另外又說“對於一個年齡有著五十二歲的移民白人來說怎麼會看見這樣一個小女孩呢”這就是白人對於黑人的一種主流意識的浸染,而這個黑人女孩也從白人的眼睛中發現了這樣的一種潛藏的眼神,這個眼神充滿了歧視和冷漠,正是這種種族主義的色彩使得這個黑人女孩的心靈發生了扭曲變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