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1 / 2)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藝術之窗

作者:薛晉

摘要:一個國家民族自身的文化能不能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民族能不能真正的崛起!因為一個良好的文化體係對國家民族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她自身有著一個良好的自我循環體係,可以自給自足,自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現階段卻麵臨著嚴重的危機,亟待需要傳承和保護,以此來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保護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和反思

現階段中國發展麵臨著信任危機、道德危機等一係列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親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對生命的無視、對弱小的蔑視,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傳統文化中曆來倡導急公好義、除暴安良、舍身取義、殺身成仁、長幼有序、尊老愛幼,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現在卻存在認識上的偏頗:要麼隻有批判沒有發掘,隻有拋棄而沒有肯定;要麼把傳統文化的繼承束之高閣,建幾個文化館、博物館和檔案館,刻幾盤錄像帶,做一些文字宣傳更甚至要申請加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解決這些問題,從文化方麵入手發展國家軟實力,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較為適宜。

另一事實是思想界總是在批判傳統文化,而很少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是發展的包袱,看不到傳統文化對中國的重要性。傳統文化為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血脈,假若血脈堵死,中國隻能被稱為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近百年來,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就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誠信危機、孝道缺失,現在盡管人們已經較以前有了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來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經喪失,孝敬長輩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由於中國人口結構日益老齡化,同時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孝文化的缺失勢必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此,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僅僅是建一個博物館或者隻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靜止,這樣做的後果是讓傳統文化失去了應有的活力。那種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應該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束之高閣,甚而采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為地阻礙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恰當的。

二、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巨大的一種精神力量和社會精神形態,對中國和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流失嚴重,大量珍貴文化失去傳承,試想幾十年以後,我們的文化遺產將會空空如也。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就像沒有精神和靈魂,這個民族就很難創新發展。那麼有必要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加以思考。

首先,對於文化藝術而言,在當今全球化、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湧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對於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有利於實現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以及中央與地方、當前與今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首要的是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有效的繼承和健康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似乎屬於公益事業性文化建設投入,而實則蘊涵著非常巨大的潛在效益和長遠利益。需要不僅對實施保護的工作方針、工作原則和工作方法在具體的運用中要嚴格掌握,防止出現急功近利走樣變味的所謂“傳承”,成為違反規律的盲目操作與竭澤而漁的過度開發,以免動機良好行為不當的“保護”反而成為毀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而且要站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堅持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