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詩書畫印結合在文人畫中的美學特征
藝術之窗
作者:鄭媛
摘要:中國古代文人從自然中參悟生命和審視自我,將詩、書、畫、印這幾種藝術融為一體,擴大了繪畫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賦予了文人畫獨特的美學特征,形成了我國民族繪畫史上的獨特風格。筆者在賞析曆代文人畫中的精品之後,從對文人畫的淵源傳承方麵的探討,分析出詩、書、畫、印等對文人畫的基本特征、藝術風格的影響和升華,進而闡述文人畫的美學特征,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
關鍵詞:詩書畫印 文人畫 美學特征
長期以來,我國的文人畫就一直處於不隻是單純的追求對表麵地形似,而是對那些重點傳達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印象的表現加以深化,以此抒發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個性情趣。陳師曾論文人畫的特質雲:“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1]隨著文化的深入發展,文人把繪畫變成了文化的載體,並隨之發展,最後追求詩、書、畫、印四者相結合而產生的形式美。幾種藝術樣式融為一體,相互補充輝映,不僅增加了畫麵形式的美感,而且使有限的畫麵所傳達的內容拓展成了無限的情境,具有補充和闡述畫麵內容的作用。
一、以書寫畫
書法與繪畫的結合,是詩、書、畫、印相結合過程中最早的,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書畫工具是一樣的,在使用起來也有很多的共同之處。我國古代畫論中,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認為,“書畫同體”“同體而未分”意思即指二者起源相同。隻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二者又分別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了。趙希鵠在《洞天清錄古畫辯》中說:“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書畫其實一是爾。”
書畫的結合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畫家本人就擅長書法,隨著書法藝術的全麵繁榮,畫家在作畫時亦追求於以書入畫。這不僅彰顯了畫家的文人品性,亦能展現書法家的豪邁與飄逸。二是以書寫款或題字在畫麵上,與畫麵形象協調搭配。這樣書入了畫。就成為了畫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形式美。
筆墨是書畫的最重要的靈魂,沒有筆墨就沒有書法與繪畫。有如“畫以筆取氣,以墨取韻”,便是指筆墨情趣。筆墨中特有的流暢、灑脫、豪邁、剛勁形成了文人畫中的意象美、動態美、含蓄美,這種表現形態將文人畫家的內心、氣質、文化修養烘托出來,使得作品的意境和氣韻達到一種筆墨以外的境界。因而文人畫家都特別追求對筆墨的運用,以表現自身淡泊、清雅、灑脫、輕逸的情冶,在筆墨中追求神韻的表現,同時致力於把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融為一體。董其昌曾說:“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不如畫。”可見,筆墨的精妙是來源於畫家書法功底的。文人畫家在做完畫之後,題款作詩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又與書法是相襯的。題款亦需考慮作品內容,以使題字的內容與畫麵有內在的聯係,能夠讓看畫者通過題字見景生情、抒發胸懷。或者引導觀畫者以畫為橋梁,生發開去,感念曆史的浩蕩或人生的哲理。同時,題字還要考慮到字體的形式、畫的內容和風格等。總之,要求字與畫麵統一、和諧,增加畫麵的形式美。
二、畫境詩化
詩是用來表達文人性情的,文人畫主張詩畫相通,通過書法的方式展現出來,將詩意融於繪畫之中,以拓展作品的傳達空間。蘇東坡評王維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句話奠定了文人畫的理論基礎。[1]
畫中之詩包含兩個方麵的含義:一詩畫中有詩的意與境;二是與畫合為一體,配合畫的需要而題的題畫詩。詩畫相配,相得益彰,使有限的畫麵幻化出無限的寓意,所以,“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
雖然詩與畫的藝術形式表現不同,但從文人畫家的創造過程來講,從選擇題材、藝術構思、表現方法各方麵都有相通之處,也便如蘇軾所說:“詩畫本一律。”以此凸顯詩畫之間的內在緊密聯係,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形詩。中國畫創作追求詩意的表達,要求畫家不但要有深刻的創作思想,還應有高超的繪畫能力,通過思想與技法的融會來釀成特定的詩意,並通過詩意啟示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把人們帶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中去。詩與畫的結合,即是能取長補短。繪畫表現的事物直觀、具體、真實、便於領略,但它要受時間和空間限製,隻能選取某一瞬間的靜止狀態;而詩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展變化,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東西南北,自由馳騁,豐富與拓展了繪畫的表現空間和意境。把詩與畫結合起來,可以使靜止的畫麵活躍起來,畫麵的容量膨脹起來。而詩也有了形象的憑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詩與畫的結合使二者交相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