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構築下的書籍設計
藝術之窗
作者:肖穎
摘要:書籍是人類承載文化和傳播知識的載體,在漫長的發展中,社會科技的變化,即大的時空變化總改變書籍的新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進步,網路革命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未來傳統紙麵閱讀的審美習慣是否會消失?傳統書籍閱讀會否消失?書籍的時空不再隻是二維的平麵,是文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碰撞,是作者與讀者世界的交融。在時空這個概念下,書籍時空與讀者時空有效嫁接,通過層層邏輯的安排與設計,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達。
關鍵詞:時空構築下;書籍設計
第一章 書籍中的“時空”
1.1 什麼是“時空”?
“時空”一般指時間和空間,任何事物都處於一定的時空之中。中國語言學家陳原在《社會語言學》中講:“為打破時空的限製,人們發展了書麵語——即文字。”近代物理學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絕對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可變的,任何一方的變化都包含著對方的變化。因此把時間和空間統稱為時空,在概念上更加科學而完整。時空也是四維的,由三維空間坐標x,y,z和一維時間t組成。時空通常被理解為空間存在於三個維度,而時間作為第四維度的角色,這是一種不同於空間維度①。
1.2 書籍中的時空
1.2.1 時空中的書籍形態
常規記憶裏的“書”:六麵體,盛納知識的容器。翻開書籍,姿彩萬千的圖文,每張紙都是包含信息的二維空間,紙張的連續堆砌讓書籍產生了超越平麵的一個新的維度——高度,形成了三維空間。書籍的反轉、折疊、彎曲也使得空間變化豐富。紙張的變化重複形成了書籍特有的連續空間,使得書籍成為承載信息的舞台。從封麵、環襯、扉頁、目錄、序言、內文、封底、勒口到腰帶,從平麵到立麵,都充溢著時間、空間的延生和戲劇性變化。
從內容上講,一本書中,整個情節是沿著一條既定的路線進行的,各種成分按照一定的順序前後相繼,依序內在的邏輯自然的發展著,這種秩序和邏輯,造成了時間和空間的推移,使讀者體驗到了時空的細微變化。主題在時空中連續,貫穿於戲劇性的變化,藝術一電影,是一種時空的經驗。
1.2.2 電子媒介興起書籍時空的強化
隨著日新月異的數位科技以及網絡的誕生,社會朝無形發展,但情感上人卻更樂意尋求有形的東西,物化的書將何去何從?下代的人認為世界是可以交互的,技術更多是將人帶回物理世界,發生更多交互。書籍如何適應於這些讀者?書籍一定是限定在二維的紙麵中?書籍一旦脫離印刷頁麵,進入日常環境當中,書籍的時空概念打破與人的時空發生新的重疊,書籍將更多交互式的運用技術將知識關聯起來,知識關聯產生知識;技術讓內容鮮活,傳播更廣,這改變人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樣時空的碰撞與交融告訴我們載體本身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故事在時空中的講述。
第二章 設計中的時空概念
2.1 設計師的“時空”
世界上的許多事都不能以固定的角度理解,設計本身是一門十分典型的綜合性學科。隨著設計向縱深方向的發展,設計不是隨心所欲的創作,設計過程更多的考慮人的因素、科技的成分以及經濟運作等諸多問題。設計師的關注點不再是書籍本身,是創作書籍時空時與讀者的時空交疊所帶來的新的問題,如果從前的設計主要是講究內容上的貼切,那麼現在的設計除此之外講究的是互動,兩個空間在時間維度上的碰撞。
2.2 讀者的“時空”
書籍的受眾是讀者,是人,有人就一定會產生動態的因素。當設計作品進入環境、與人產生互動,一切似乎都在流動。人的視線在流動,方位在移動,作品與人所處的空間也在運動變化。點、線、麵、長度、寬度、文字、圖像等元素層層遞進,相互聯結,相互製約,構成了人與設計作品(既包括讀者與書籍)、環境之間的多維度的接受狀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