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宋庠文獻整理工作述論
曆史哲學
作者:田應美 王福元
摘要:宋庠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本文以宋庠著述為依據,論述他在經部書籍、曆史資料和筆記小說等方麵所做的文獻整理工作,以使他在這方麵的貢獻為世人所認識。
關鍵詞:北宋;宋庠;文獻整理
宋庠,字公序。祖籍開封雍丘,生於江州,後徙居安州安陸。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狀元,官至宰輔,封鄭國公。宋庠與其弟宋祁在北宋以“兄弟之友愛”而聞名。其中宋庠主要以政事為人所知,他為人端莊清畏,進止有法度,但政治觀點較為保守。文學上,宋庠詩文創作頗為豐富,現存《元憲集》四十卷。除此之外宋庠注《國語》,編《紀年通譜》,收集曆代尊號,整理楊億平生之言論,在文獻整理方麵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本文試圖通過對宋庠著作及文獻整理工作的介紹和評價使讀者對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有較清晰的認識。
一、對經部書籍的整理
儒家經典著作是宋代士人必習之書,宋庠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宋庠在研習之餘還對《國語》進行了補音,撰成《國語補音》。這部書體現了宋庠的小學功力以及他在《國語》文獻整理上的貢獻。
《國語》舊屬經部春秋類,《郡齋讀書誌》、《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經藉考》、《宋史·藝文誌》均將《國語補音》列入春秋類,今延其舊,計入經部。自西漢以來注《國語》者繁多,約而述之,可分為賈逵、王肅、虞翻、唐固、章昭、孔晁等六家,但是六家都沒有音注。宋庠得唐人《國語》音注舊書,為其補葺,成《國語補音》三卷。《宋史·宋庠傳》:“善正論謬,嚐校定《國語》,撰《補音》三卷。”[1]P9593《直齋書錄解題》記載較詳:“《國語補音》三卷,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以先儒未有為《國語》音者,近世傳舊音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蓋唐人也。簡陋不足名書,因而廣之。悉以陸德明《釋文》為主,陸所不載,則附益之。”[2]P55《四庫全書》收有《國語補音》三卷,其卷首宋庠自序雲:“庠因暇輒記其所闕,不覺盈篇,今因舊本廣之,凡成三卷。其字音反切,除存本說外,悉以陸德明《經傳釋文》為主,亦將稽舊學,除臆說也。惟陸音不載者,則以《說文》、字書、《集韻》等附益之,號曰《國語補音》。”[3]《國語》音注雖有唐人之舊本,但宋庠所增之內容遠超舊書,是對《國語》音注一次規模較大的重新整理。
二、對曆史資料的整理
宋庠好讀書,於文史多有關注。《麈史》稱:“元憲既參大政,朝廷無事,廟堂之上日閱文史。”[4]P82《宋史》稱宋庠:“儉約不好聲色,讀書至老不倦。”[1]P9593《錢氏私誌》還記載有宋庠上元夜讀《周易》之事,可見他讀書之勤奮。宋庠還曾任直史館、同修起居注等史職,讀書和任職為他整理曆史資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庠對曆史資料整理的著作有:《紀年通譜》、《尊號錄》、《掖垣叢誌》、《大享明堂記》。
《紀年通譜》是宋庠所著的編年類史書,所記時間自漢文帝後元元年(前163)到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全書共十二卷,今已佚。《宋史·宋庠傳》:“又輯《紀年通譜》,區別正閏,為十二卷。”[1]P9593《續資治通鑒長編》載:慶曆六年七月“丁亥,參知政事宋庠上所撰《紀年通譜》。庠取十七代史並百家雜說,凡正偽年號括為一書。詔送史館。”[5]P3840宋庠為此書費力頗多,廣泛涉獵經史和雜說等材料,然後設立編纂的體例和標準,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撰成。書中表現了宋庠“尊北降南,始主正朔”[6]P206的曆史觀。朱熹認為此書與《稽古錄》相似,“可備講筵官僚進讀”[7]P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