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遵義·播州土司曆史文化研討會分組討論會議綜述(1 / 3)

2014′遵義·播州土司曆史文化研討會分組討論會議綜述

曆史哲學

作者:王坤

摘要:2014年5月16——18日,2014' 遵義.播州土司曆史文化研討會在遵義召開。本次會議主要分為“播州土司”、“播州文化”、“海龍屯”、“平播戰爭”四個組對播州土司的曆史、文化各方麵進行討論。其中,“播州土司組”的與會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播州“楊氏土司”進行研討,並為今後的土司研究建言獻策。此次會議的成功召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必將遵義乃至整個貴州的土司研究推上一個新的高峰。

關鍵詞: 遵義;播州土司;研討會;分組討論;會議綜述

2014年5月16——18日,由遵義市政協、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和貴州省文物局主辦,中共遵義市彙川區委、遵義市彙川區人民政府和遵義市彙川區政協承辦,遵義師範學院曆史文化與旅遊管理學院協辦的“2014 遵義.播州土司曆史文化研討會”在曆史文化名城遵義隆重召開。參加本次會議的有來自雲南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西北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重慶市石柱縣民宗委、重慶市石柱縣民研所、重慶市石柱縣佛教協會、三峽大學、長江師範學院、吉首大學、貴州社科院曆史所、《貴州社會科學》編輯部、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理工學院、開陽縣文物管理所、畢節市政協、畢節學院、遵義師範學院、遵義市曆史文化研究會、遵義市酒博館、遵義市圖書館、《貴州政協報》編輯室,共100餘名代表。會議伊始,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方鐵教授做了《論土司製度與國家管理》的學術報告;隨後西南大學曆史紀念研究所所長藍勇教授、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二虎教授也做了發言。大會期間,貴州省考古所副所長、海龍屯考古隊領隊李飛向大會通報了有關海龍屯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隨後,對播州土司的曆史分別從“播州土司”、“播州文化”、“海龍屯”、“平播戰爭”四個方麵進行了分組討論。本次會議,與會代表提交的論文共有82篇,分別從曆史、文化、社會關係、軍事戰爭、遺產價值等多個方麵對播州土司曆史進行了有力的論證。無論從參會專家、論文數量,還是與會人數來看,本次會議都是一次規模較大,成果較為豐富的土司研討會。這次學術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必將對深入研究播州土司及其曆史文化,以及對海龍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播州土司組”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共20餘人,點評專家4名,提交的論文共9篇。現根據分組討論時,與會專家學者在“播州土司組”所提交的論文和發言,以及點評專家的點評,對本次分組討論會作評述。

一、 從曆史角度對播州土司的研討

(一)史學角度上的播州楊氏土司族屬問題

曆史上,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有彝族、苗族、仡佬族等等。因此,探清播州楊氏的族屬問題,對於研究播州土司文化,理清播州土司的曆史發展脈絡具有重大的意義。

何先龍在《播州楊氏族屬辨》一文中,運用史學考辨的方法,通過對《呂氏春秋》、《舊唐書》、《水經注》、《貴州通史》、《遵義府誌》等一係列史誌的研究,結合對《楊粲墓誌銘》等資料的考證,首先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僰人”進行了詳細的論證。隨後,指出了播州楊氏的族屬,“非漢族、非氐族、非彝族、非仡佬族”,而是“發源於瀘州、南州、真州一帶,族屬為僰夷即僰人”。

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方鐵教授在點評時提到:“《播州楊氏族屬辨》一文,運用了大量的曆史材料,論證了楊氏土司的族屬,是一篇典型的史學考辨文章”。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於土司的研究,應當將著重點放在元、明、清三代,並且同當時的社會結合起來。這對於研究播州土司,是有重大意義的。”

(二)關於“楊端入播”的討論

播州土司主楊氏家族統治播州的開始,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是從“楊端入播”開始的。

葉成勇在《播州“上下楊”與“前後楊”淺析》一文中,主要從楊氏的家譜——《楊氏家傳》和地方史誌《遵義府誌》入手,直接指出播州“楊氏土司”政權,是從“楊端入播”開始的。其指出:“楊端進入播州,根據《楊氏家傳》記載,應當是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曆經十五世”。同時引用了《遵義府誌》的記載:“楊昭為七世祖,始祖楊端入播在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來對這個觀點進行論證。

陳運洪在《播屬真州土司世係演變及其征調活動略述》一文中,同樣指出:“楊端入播後,真州土司在楊氏土司帶領下,接受中央朝廷的任命,代代相襲。”

梁正乾在《“平蠻入播”諸將定居播州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平蠻入播’是指唐末楊端率領各大姓軍隊征討侵占播州的南詔國,勝利後大小將官又遷入並鎮守播州、經營開發播州的曆史事件,又成為‘隨楊入播’,意即與主將楊端一起遷居播州。”同時,文中還提到:“《桐梓縣誌.土官》載:‘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楊端應募,率令狐、成、趙、婁、梁、韋、謝七族複之。’”

而另一位學者蘇漣在《釋疑及其他》一文中,則從“楊端入播”的原因及行軍路線兩方麵提出不同的看法。文中分析楊端進入播州的原因時提到:“‘羅閩叛’,有蔡、宋、康、高引兵反攻不果,羅氏四世孫太旺年幼,棄地逃往川南瀘州叔祖家避難,乞援於楊端。於是,楊端所率七姓八姓之兵‘乃詣瀘州合江’”。提出了“楊端入播”並非如曆史上所記載的,因為南詔攻陷播州,楊端自請入播平叛,進而占有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