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思修》課為載體加強大學生的成年人意識教育(1 / 3)

以《思修》課為載體加強大學生的成年人意識教育

教育論壇

作者:馬海濤

摘要:《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與成人意識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基礎》課為載體,加強高校大學生成年人意識教育,進一步深化“五觀”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愛國意識,樹立切合實際的理想信念,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動,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基礎》課 成年人意識 “五觀”教育

自2005年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的分工日益明確化、集中化。《實施方案》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程設立的目的,作了明確的說明。此課程主要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製教育,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製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1]加強學生在思想層麵、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上的教育,教育並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製觀(以下簡稱“五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教育主線

很多高校的同行認為,現行的“五觀”教育,其內容的分散性就像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條主線將其較好的串連起來。其實,貫穿“五觀”教育的主線是存在的,它就是黨中央多次強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事實表明:一個人為人處世,總要受一定價值觀的影響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針,不可或缺。同樣,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也需要有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體係來維係。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描述是一個鮮明亮點。她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強調用這“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點睛之筆,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確立的精神內核,體現了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一個重大貢獻、一個重大突破、一個重大部署、一項重大課題以及一項係統工程。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三個倡導”落到實處,關鍵在於將“三個倡導”融入全民教育的全過程。特別是高校(含高職院校)要始終堅持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緊密貼近學生實際,開展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實現“三進”的目的,可以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重要載體之。

二、課程內涵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是高校大一新生的入門思想政治課,在引導學生認識大學,樹立正確的“五觀”方麵起著基礎性作用;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方麵意義明顯,它對於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造、甘於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至關重要。

(一)課程目的

《思修》課程的開設,其目的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五觀”,成為“四有”新人。就目前看,高校對在校生的成人意識教育和“五觀“的培養還有缺失。表現為社會上偶發的負麵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很容易把教師努力灌輸給學生的“五觀”思想給丟失,比如老人在公路上摔倒扶與不扶的心裏糾結,體現的是學生步入成人階段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能量上的猶豫。可以說,教師在政治課上對學生進行樹立正確的“五觀”等灌輸,事實上一定數量的學生基本沒有把這些內容聽進腦裏、放在心上,甚至他們會很現實的反問老師:“老師,遇到這種情況你怎麼辦”?顯然,社會現實在一定程度給學生造成了負麵影響,對教材和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接受度不強。由此,這門課程要達到預期的目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