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之初探
教育論壇
作者:董秀華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貧困生數量不斷增加,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分析了高校貧困生的現狀,綜合分析了加強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初步探索加強和改進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舉措。
關鍵詞:高校 貧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體製和高等教育體係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發展,高校貧困生人數占在校生比例不斷增加。這一趨勢使得高校貧困生成為整個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切實關注這一群體在經濟、思想及心理等方麵的動態,是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高校貧困生的現狀
(1)貧困生數量呈增加化
據2003年3月9日《中國教育報》所提供的數據,1999年我國高校貧困生有100.5萬人,2000年增至142萬人,至2003年高校貧困生達300多萬人。據《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所提供的數據,2005年高校貧困生數量達405萬人。從數據顯示,高校貧困生的人數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2)貧困生來源呈複雜化
高校貧困生來源從以往的“老、少、邊、山、窮”地區逐漸走向多元化。目前我國高校生主要來源於一下幾類群體。第一類為農村,家庭收入少甚至無固定收入。第二類為城市下崗家庭。第三類為遭受重大變故家庭,如親人重症或車禍等。第四類為單親或孤兒家庭。
(3)貧困生問題呈嚴峻化
很多高校貧困生由於經濟上的重負導致心理上的壓力,甚至部分人會產生自卑、抑鬱、敏感及孤僻等心理問題,從而成為“雙困生”。更為嚴重的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為改變其現有的生活狀況,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賺錢中去,從而忽略了學習和能力的培養,阻礙了自身的長遠發展,而成為“多困生”。
三、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 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靈魂。“以人為本”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方針,是深化、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為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貧困生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社會發展的後續力量。通過“精神扶貧”,促進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培養貧困生獲得全麵發展,提高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2) 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實現的必然要求
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管理。加強對貧困生的教育,並建立較為完善的貧困大學生教育體係,這一舉措將有助於高等教育改革的持久、健康發展。
(3) 構建校園、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高校貧困生,如缺少善意的引導和教育,可能會誤入歧途,甚至走向社會的對立麵;反之會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可見,高校貧困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加強對其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和社會的必然要求。
四、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落後
許多高校在經濟資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獎、貸、助、補、勤”多元化資助體係,使得高校貧困生的生活得到切實的改善,但與多元化資助體係相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卻不多。如責任心教育、吃苦耐勞教育及誠信教育等。社會學家李未來曾提出:“貧困生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單純地從經濟上幫助個人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重要的在於提高他們獲取資源的能力和可能性。”在資助過程中,部分貧困生把資助當成了理所應當,出現了“等、靠、要”的思想。如何正確引導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