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語“足”成語隱喻式解析的具身性和文化性淵源(1 / 2)

漢語“足”成語隱喻式解析的具身性和文化性淵源

語言文化

作者:張盼莉

摘要:長期以來,隱喻被視為一種修辭格。事實上,它不同於轉喻、象征等語言現象,而更多的是一種人們認識自身和事物的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其在豐富語言形式和內涵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漢語獨有的成語文化就是隱喻星座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星。而其中與“足”有關的成語更是人類隱喻智慧的有力詮釋。本文通過對“足”成語隱喻表述的梳理與分析,旨在嚐試性地探討其產生的文化淵源和具身性本源。

關鍵詞:成語;隱喻;認知;文化淵源

一、引言

長期以來,隱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基本的修辭方式。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就曾在其經典著作《詩學》和《修辭學》中係統的闡述過隱喻,認為其隻是“美化”和“修飾”的語言,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修辭,這種隱喻觀使得隱喻研究被排斥在語義研究之外。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認知語言學家們試圖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重新定義隱喻,其中最有影響且最具前瞻性的就是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 和Johnson)。其指出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隱喻的本質是通過另一類事物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我們賴以思考和行為的普通概念係統之根本是隱喻性的。隱喻遍布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我們賴以生存之根本。認知隱喻學家科漏斯科(Kvecses 2005:27)下定義:“隱喻式獲取自源域和靶域之間的一係列投射,其中隱喻表達式或曰語言隱喻通常顯現概念隱喻或曰心智隱喻(該隱喻類型甚至可能沒有現成的表征體)。”隱喻是一種普遍現象,它根植於語言、思維和文化中,普通語言中約70% 都源自於隱喻概念。這些都顯而易見地說明人類語言不可避免地帶上了隱喻的烙印,隱喻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隸屬於日常話語的成語文化無疑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完美隱喻詮釋。

二、 與“足”有關的成語義群的隱喻式解析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它既是一種結構固定而凝練、內涵豐富而深刻的語言現象,也是人類的曆史和文化在人們所使用語言中的體現和反映。據“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人們在認識事物和表述自我時,總是傾向於以自身作為載體,漢語中與“足”有關的成語便是身體隱喻的有力闡釋,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語言魅力。

成語是漢民族文化的最佳表征,是隱喻的極致體現。而與足有關的成語則是整個成語庫中不乏活力的因子,其意義之豐富,涉及範圍之廣是其他隱喻語言所不能比擬的。如足智多謀、百足不僵、不足掛齒、抵足談心、鼎足三分、裹足不前、捷足先登、躡足其間、翹足而待、如足如手、托足無門、無足重輕、重足而立,側目而視、雁足留書、折足覆餗、知足知止、卑諂足恭、卑諂足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九鼎不足為重、辭簡意足等等。上述成語中的“足”,或表能力、或表值得、或表足夠、或表兄弟,無一不是“足”本身意義的延伸和拓展,是“足”字隱喻性使用的最佳表征,是論此而言彼的話語武器,是人類推己及物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本意到延伸義的隱喻認知方式的表達,是以“足”來構建和理解其他概念和話語的隱喻式思維詮釋,是漢民族傳統生活和文化的全麵映射。

三、 “足”成語隱喻式解析的具身性探析

基於認知經驗論(體驗哲學)的認知語義學認為,概念經驗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理解抽象事物及其周圍環境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語義是一種基於感官體驗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通過自己的感官和大腦與客觀世界互動的產物,語義形成的過程就是大腦對客觀映像概念化的過程。如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的著名格言所雲:人是萬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作為認知形成的主體,人常常把自己的身體和經驗作為衡量周圍世界的標準,具有“體認”特征。我們對世界的根本認識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探測”。隱喻式的思維方式與認知方式使得人們對於萬物的認知有了由此及彼、由熟悉到陌生的認知順序。隱喻認知性的本質決定其不僅存在於我們所運用的詞語之中,更置身於我們的概念係統裏。隱喻不僅是個詞語問題更是思維問題。隱喻作為語言的表達之所以成為可能,恰恰在於人的概念係統由隱喻所貫穿和掌握。顯然,所有與“足”有關的成語是“體認”特性的表征,是人們語言具身性的無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