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牟宗三有關龍樹《中論》重要偈語的解讀(1 / 2)

牟宗三有關龍樹《中論》重要偈語的解讀

語言文化

作者:喬佳

摘要:本文主要是梳理討論牟宗三先生在其著作《佛性與般若》中對印度龍樹菩薩的巨著《中觀論》(簡稱《中論》)的一些大乘中觀創始學說的佛教哲學思想解讀的問題,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關鍵詞:中論;緣起性空;析法空;體法空

《中論》據呂澂先生考證,比較可靠的原始記載是鳩摩羅什譯的《龍樹菩薩傳》①,龍樹(約三世紀)是南印度婆羅門族,他先皈依的婆羅門教,後來皈依佛教,但南印當時已經有了大乘經典的流行,所以他的思想是受大乘的影響而皈依佛教,他與諸外道和部派佛學者們辯論,所向無敵,認為佛教理論不過如此,便想獨出心裁,自創一派,而《中論》即是對小乘以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從而顯示自宗的所謂立破之作,書中對部派的偏見做了徹底的破斥,也是龍樹論戰的基本理論之所在。

一、綜說

牟先生在《佛性與般若》②著作中,在有關《中論》解讀中主要針對兩方麵進行描述,一是中論的觀法,二是中論的八不思想,當然這樣概括有籠統之感,牟先生從八不思想開始,層層剖析,直到觀法以及總結性的概括。

《中論》為龍樹菩薩所造,在觀法上而言“緣起性空”之諦境,是客觀方麵來說,一切基層具體存在而披露與吾人麵前的事法本是緣生,“緣生”為大前提,可由緣生即可分析的至那“緣起性空”一通則,因為“緣起性空”本身亦是分析語,從緣生分析到無自性,再由無自性到緣生,此“緣生無性”本身非綜合語,所以在《中論》開始即雲: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這裏涉及一個問題,本說緣生,何以又說不生又不滅呢?牟宗三先生解讀此八不偈語說這都是分析語,可以按照邏輯來推,這種邏輯的推導是在語言經驗層麵,並非真相,也就是並非自性,因為是分析語,所以這是一種方便說法的語言。常斷亦複如是,“常”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緣生相續而作描述的描述語,常的概念自性定義亦是由描述而綜括成,若落於緣生法之實上(事實層麵)卻並無一個自體物是常,所以才叫“無常”,由無常而想到無有自性定義的斷,因為是無常,所以“斷”本身也是無常(沒有一個自性定義的斷),所以無常亦無斷。

二、不生

若就不生而言,《中論·觀因緣品》中複有頌: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複無。

生是無自性的,前四句求生不可得,是故緣生如幻,緣生即無性,無性即緣生,“緣起性空”是分析語,是遮詮,遮撥自性,這有一個問題:既無自性,又當以何為性?答:以空為性,此空為空性或空理,然而此空有沒有實體呢?牟先生作答:此空並無實體。然而這樣作答,筆者認為這容易讓初涉佛教或者不懂佛教的人陷入虛無,當然牟先生也作了很好的“回應”:此空也要空,即“空空”,此種普遍的徹底的“緣起性空”根本就是“體法空,而與之相對的是“析法空”,這是語言層麵一時不徹底的方便說法。

三、“體法空”

牟先生認為“體法空”就是“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體法空”最易體現其思想的便是《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雲: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此“三是偈”最有名,牟先生對其進行了雙重解讀。第一種,是把前一頌中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分開來看,前兩句主語是“因緣生法”,後兩句主語則是“空”,前兩句是“緣起性空”義,後兩句接著就說此性空之空不可執實,亦因為他是假名故,所以他就是“中道義”的空。中道是就此空“離有無二邊”說,“有”即是常見執實,增益見;“無”即是無見斷見,惡趣空,兩者都要遠離,若如此“亦為是假名”中的“為”就是因為的意思,不是“謂”,此空亦因為是假名,所以這空亦就是“中道義”的空。接下來的四句無不是這樣的中道空者,而中道空即是第一義諦,與世俗諦相對,而這樣的中道空並不是“著空”,正因為有這樣的中道空,所以“一切法得成”,正以緣起,所以性空;正以性空,所以才是緣起,因而才有了緣起的一切法,與前麵的偈頌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