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知視角下英語被動構式在新聞報導中的體現(1 / 2)

認知視角下英語被動構式在新聞報導中的體現

語言文化

作者:覃海燕

摘要:本文以CNN和China Daily關於2013年10月份吉普車衝撞天安門事件的報導為語料來源,基於認知語言學的範疇化及理想化認知模式,將圖形背景與構式語法相結合,對中英兩篇新聞報導中的被動構式差異進行批評話語分析,從而得出隱藏在語篇背後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複雜的關係。

關鍵詞:被動構式 圖形背景 範疇

1.構式語法

構式語法認為,當且僅當C是結構(Fi)和意義(Si)的結合體,而且結構或意義的某個特征不能直接從C的構成成分或者其它已經建立的構式中推知出來時,C就是一個構式(Goldberg 1995: 4)。即使是在具體詞語缺席的情況下,也有與形式相應的意義和語用功能。並且構式自身的意義可改變詞義,通過語義壓製,即在語義上對該詞進入該構式進行限製,給它增加一定的語義特征,從而使它獲得進入構式的條件。例如: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就算在“sneeze”一詞缺省的情況下,通過致使移動框架,我們也可得知此處缺少的動詞具有致使語義特征。另一方麵,“sneeze”一詞本身為不及物動詞,後麵不可接賓語,而在此致使移動構式中,在形式與意義上通過語義壓製,使“sneeze”具有進入此構式的特征,從而具有致使的因素,通過分析可知,他的噴嚏使餐巾紙掉在桌子了下麵。

1.1英語被動構式的分類

對於英語被動語態構式的分類,不同的語言學家及學者給予不同的界定。如傳統被動句簡化了形式與意義的關係,也忽視了語用因素,無法解釋處於邊緣範疇的特殊被動式。然而本文將結合認知語言學範疇概念和理想化認知模式,擬選王誌軍教授從句法和語義特征出發而做出的分類。從原型範疇理論的視角來看,原型被動句是該範疇的典型成員,非原型被動句是邊緣成員。英語被動句原型成員包括無施事被動句和有施事被動句。英語無施事原型被動句的結構為:NP+ BE + V- en。指受事者在外力影響下所形成的狀態。研究表明,被動句式的構式義為:受事+狀態,表示狀態性事件,受事受到某動作影響的結果狀態,是被動句式的典型構式義。該句式的典型語義結構為:受事+表致使義的及物動詞(通過致使動作導致變化產生結果狀態)。英語有施事被動句的結構為:NP + BE+V- en + BY+NP。英語被動句受事成分放句首,此時如果要引進施事成分就要借用介詞by。By暗示了由施事成分所引起的一個活動,強調了原型被動句的產生是通過從受影響的客體的角度來建構使成性事件。非原型被動句在語法結構或被動意義表達上比較特殊,分別在句子的部分結構或語義上背離了被動句的典型形式或語義,是被動句範疇中的邊緣成員。由於非原型被動句在所選預料中並未充分體現,所以此處隻對相關出現的語態做出說明,其他則以簡要概述。

1.2 英語原型被動的構式意義

一般來說,被動句能否成立,主要是由句子中動詞的性質所決定的,進入被動句的動詞是動態動詞。但也有例外,被動句成立與否並非由動詞決定,而是由構式決定,被動句中動詞所進入的構式必須是致使性語義構式,即被動句的主語表達的必須是動詞所表達事件的受影響者,否則,語句不合格。結合語義和句法來說,被動句典型的主語是直接的受事,典型的謂語是致使義的及物動詞。據上可知典型的英語被動句式具有以下的特點:

1)英語被動句式的結構形式為:NP(受事) + BE + V-en。

2)英語被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表示一種結果狀態。

3)英語被動句式由下列成分組成:主語為動作的承受者;謂語動詞為對主語實施致使動作造成結果狀態的動詞。

2、圖形背景理論對原型被動句的解釋

圖形指某一認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部分;背景即為突出圖形而襯托的部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認知上的圖形與背景反映在語句表達中,主要靠主語和非主語來加以區別。主語往往是優勢部分,在同等條件下,人們總傾向於選擇知覺範圍裏突出的,占優勢的事物作為分句的語法主語,即圖形,而把不突出的事物作為非主語,即背景。當我們在觀察某一客體時,總是把客體作為直覺上突顯的圖形,把環境作為背景,總會不自覺地用一個物體或概念作為認知參照點去說明或解釋另一個物體或概念,這就是突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