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生態思想
經法縱覽
作者:蔣曉琳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手稿》以人與自然關係為中心,以勞動為中介,通過異化勞動理論、共產主義等重要內容可以看出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哲學思想。這些寶貴的生態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南。
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 生態思想
人與自然關係一直是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社會,人類在不斷地改造客觀世界取得進展。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扭曲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共產主義揚棄了異化勞動,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人性的真正複歸。他的生態思想具有前瞻性的特點,伴隨著我國當前的生態問題突顯,我們應該從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出發,深入研究其中的生態思想來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生態思想
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其中進行了如下闡述:從理論上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麵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麵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係,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見,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先於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的產物。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們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人類通過生產資料與自然界相互聯係。並且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世界,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同時,馬克思指出:“整個世界的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產生的,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勞動是實現人與自然統一的中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自己,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能動的去改造自然,把自然變為人化的自然, 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於實踐。並且人的勞動是有意識、自覺的行為,這也是人類和動物的區別所在。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勞動變成了異化的勞動,體現在勞動產品對人的異化、勞動本身對人的異化、人的類本質對人的異化、人對人的異化四個方麵。資本主義製度下削弱了人的主體性,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資本家為了高額利潤無節製地掠奪自然資源,異化勞動扭曲了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進行單向度的索取,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出發點,不斷地向自然進行索取,從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所以要杜絕以人類利益為出發點的人類中心主義,那種把主體置於自然之上的思想,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身體那樣嗬護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相互融合而存在,人應該被自然界的本性所規定。資本主義製度下人與人的異化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異化。而共產主義是對異化勞動的揚棄,是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統一,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真正的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