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軟”力量也是圓夢“硬”支撐
社會視野
作者:蘇穎
摘要:現如今,全國上下都在向著中國夢出發,同時,每個百姓也都懷揣著各自的夢想,而中國夢的實現和構築卻有賴於群眾一個個小夢的彙聚和夢圓。在遠離都市且城鎮化發展趨勢漸漸加速的基層,普通民眾對中國夢卻有著自己的解讀,近些年,法律的普及率正逐年提升,法律發揮的作用也在與日俱增,但在“差序格局”還占重要地位的鄉土,在人情紐帶尚有足夠份額的農村,人們尋夢意願的激發、追夢力量的提升和圓夢機會的拓展,僅僅靠發揮法律“鐵”規則的“強”約束作用還不夠,更需要道德“軟”力量去做增強尋夢底氣、加快逐夢步伐和保證圓夢質量的“硬”支撐。
關鍵詞:鄉村道德 中國夢 道德
在基層和鄉土,或許看不到太多誌在千裏的逐夢舉動、聽不見太多熱情洋溢的夢想聲音,但是這裏從不缺少平凡的感動、普通的幸福和淳樸的道德人物,這裏同樣布滿夢想,隻是它們更具體一點、更瑣碎一些。在筆者工作的鄉鎮,有一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他的事跡詮釋了鄉土百姓的深沉厚重,彰顯了平凡群眾的巨大道德張力,折射出了鄉村道德“軟”力量的強大韌性。
他叫謝克武,男,54歲,是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文化村四組的村民,其老家玄武洞僅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至今都未成家,哥哥不會說話,弟弟雙目失明,作為兄弟,多年來他一直堅守著一份責任,新家老家遙遙相隔15公裏,他徒步往返、經年累月地送去貼心的照顧;1999年,他“倒插門”來到文化村,經朋友介紹和已喪偶的愛人許翠祚組成家庭,走進一家門,同為一家人,初到文化村,家裏還有身體病弱的老父老母,年僅16歲的女兒孫俊英和年僅11歲的兒子孫愛軍。2001年,老父去世,身負工傷的他毅然承擔了送終老父的責任;2003年,妻子雙目失明,他的身影不離不棄;2006年,老母臥病在床,他的照顧無微不至;為女兒出嫁,他嘔心瀝血,教兒子學藝,他視如己出。在文化村的15年以來,上有老下有小他都去悉心照料,家務事田間事他都去事事親為。
一朝踏進一家門,一生甘苦一家人。在筆者慕名來到謝克武家的時候,他正在堂屋裏一邊洗著一大盆衣服一邊和他愛人有聲有笑地聊著什麼,讓人驚訝的是,他的家是如此的幹淨整潔──兩排椅子整齊地靠牆而放,桌子和椅子也都擦得幹幹淨淨,看不見絲毫灰塵,他失明的妻子神采熠熠地坐在謝克武身旁的大藤椅上,聽到腳步聲,便向大門這邊微微側了側身子,知道有人“來訪”了,心裏估計還捉摸著可能又是鄰家的周大叔來喊自己的愛人一塊去加快組間道路的修建工期了。我不由自主地多打量了眼前的漢子幾眼,他是一個身材瘦弱的莊稼漢,臉龐上刻著滄桑和敦實,眉宇間卻飽含堅韌與希望……很難想象就是一個如此消瘦的漢子把家裏打理得此般井井有條、把愛人照顧得這麼細致周到,他沒有把自己定義成這個家外來者,而是默默地用擔負起各方責任的單薄肩膀、用洗衣做飯之類的瑣碎小事,搭建起了一個簡單而溫馨的家,以實際行動闡述著冷暖自知的生活:一朝踏進一家門,一生甘苦一家人。看見有人到來,他起身親切地招呼我們進屋坐下,然後聊起了一些家庭日常。
不辭辛勞“晚歸”客,親情標尺“固執”人。“無論在哪裏吃飯,都擔心家裏人吃飽了沒有。”謝克武在回憶前些年自己在附近鄉鎮務工時憨笑著說道,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得知為了照顧家人和節約車費,他經常在散工後匆匆步行回家,到家時一般都快接近午夜了,他樸實的話語和無奈的行為飽含的是他對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先惦記家人、後考慮自己的溫暖,雖說隻是簡單的白話和平靜的表述,傳達給人的卻是切切實實的感動,他一次次在漆黑夜幕中的“晚歸”,為的正是對家人關懷的“早到”;“百善孝為先”,在周圍民眾的眼中,他是這樣一個人:“先安置婆婆,再照顧妻兒,最後才考慮自己。”他卻隻是堅定平淡地反駁道:“沒辦法,這些事情,我不做就沒人做了。”周圍的百姓為他感到不公,認為他對妻子前夫的父母本沒有法律上的贍養義務,也大可在妻子失明、兒女無助時一走了之,但是他沒有,反而是將這些事情做到了一般的親生兒子、許多丈夫和親生父親都無法達到的高度,當問到他妻子對他的看法時,他妻子哽咽了片刻才緩緩說道:“從良心上說我虧待了他,他照顧了一輩人,又要照顧下一輩人,前前後後照顧了三輩人,沒有片刻去照顧一下他自己。”接著他妻子擦了擦濕潤的眼角緩緩回憶道:“當初他來我家時,房屋到處漏雨,邊牆也不穩,他二話沒說,修好了漏子,重修了牆壁;建新房子的時候,家裏很窮,他到處借錢,由於沒錢去雇工,扛石頭等重體力活都是他自己來,結果累得鼻子裏麵的毛細血管破裂,血流不止,後來在搬磚的時候,他暈倒在地,到醫院搶救,才曉得是頸椎壓迫了血管,導致大腦不能得到及時供血。”在說到贍養和送終兩位老人的時候,他的妻子尤為動容,稍微拔高了嗓門說道:“在娃娃的爺爺過世的時候,他在附近的加油站砌牆,不小心從牆上摔下來,把左邊的肩膀和手臂摔成了骨折,但還是堅持把娃娃的爺爺送上了山;娃娃的奶奶癱瘓在床的時候,前後六年多的時間都是他在負責照顧……我委屈了他。”微微發顫的聲音裏滿是感動和歉疚,從周圍百姓口中得知,在贍養和送終老母親時,老母親還健在的親生兒子並沒有出一分錢、搭一把力,鄉親們都在為他打抱不平,而他自己卻沒有絲毫抱怨,隻是說“對老人好一點不是件壞事”,對待親情,謝克武有自己的標尺,他“固執”地用養老撫幼的言行,詮釋了無怨無悔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