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及對策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郝瑞
摘要:解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滯後問題是推動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題中之義。目前,我國存在著農村基本需求的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這嚴重製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本文先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進行分析,從而對產生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係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製;對策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還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沒有一套完整的供給思路,缺少長遠的考慮,從而使整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體係滯後於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基本需求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農村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偏低。農村醫療保障普遍缺乏,缺醫少藥的狀況還十分嚴重。由於我國農村醫療保障製度剛剛起步,90%以上的農民得不到醫療保障,這些農民成了實實在在的中國最大的自費醫療群體,以至於許多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二)農村基礎設施總體供給不足。農村公路建設嚴重滯後。目前,我國農村特別是山區交通還是相當不便利。現有的公路大多數是技術等級低的公路且公路網也很不發達。並且全國還有大約2萬個行政村不通公路,約20多萬個行政村不通瀝青路和水泥路,農村公路中沙石路和泥巴路約占50%。農村電網改造進程緩慢,通訊設施落後。長期以來,農村電網老化、電壓不穩、供電質量差、電價居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村地區居民。
(三)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嚴重滯後。農村社會保障製度體係很不健全,保障功能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是圍繞城市地區來建立社會保障製度。而在經濟社會發展比城鎮滯後、貧困範圍大、程度深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卻一直不是關注的重點,以至於沒有形成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社會保障製度嚴重缺位;二是社會救助製度體係不完善;三是社會福利體係殘缺不全。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形成農村公共產品滯後的根源。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家公共產品的供給體製,即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模式是形成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滯後的體製根源。同樣作為中國國民,市民與農民享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比如,農民不能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農民沒有社會保障,農民進城要有暫住證等等。
(二)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製缺陷大。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決策都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進行的,供給總量、供給類型和供給程序等多數是由政府組織以政策法規的形式下達的,具有很強的行政指令性、主觀性、同一性。根據西方公共選擇理論,政府機構也是理性經濟人,有著自己的獨立利益並且希望通過選擇來實現利益最大化。為此,在這種自上而下的決策機製下,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就會根據各自“政績”和“利益”的需要做出決策,而把農村和農民的真實所需放在其次。
(三)單一的供給主體模式影響供給效率。我國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主體是政府,而其他非政府組織或私人很少涉足這個領域。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一個缺乏競爭的市場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是一個低效率的市場,必然會形成壟斷的市場。在這種政府壟斷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狀況下,政府沒有動力去追求公共產品供給成本最小化和農民獲得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終享用公共產品的農民權益受到損害。
三、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係的對策
(一)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公共產品供給城鄉一體化。城鄉二元結構,是造成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出現巨大差距的根源所在。當前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點應放在消除城鄉公共產品建設差距上。實現城鄉公共事業一體化,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突出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努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