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物品與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王月亭
摘要:農田水利是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今年來,我國農田水利投入卻呈現出弱化趨勢。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盡管國家投入修建了水庫,主渠道等,但卻難以通到田間地頭,地方政府又為了政績和效益主要傾向於修大工程。本人以公共物品提供理論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進行分析,並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及方法。
關鍵詞: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公共物品;農業
一,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與困境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季風氣候明顯。降水季節集中,年際變化很大地區分布不均。最近幾年,旱災頻繁地侵襲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旱災的影響地區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給全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損。近幾年,國家采取多種政策措施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下滑的勢頭依然未能得到遏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我國農田水利供給的整體思路是放手,轉向由政府包辦逐步推向社會和市場,我國農田水利設建設及管理日益顯得滯後薄弱。
對於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困境,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基層水利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近幾年來,雖然水利項目逐年增多,規模不斷的擴大。但是很多水利單位內設機構並不科學,非工程管理崗位多,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所以,導致效率低下。且技術力量薄弱,不利於水管單位的發展。
第二,工程建設存在盲目性,隨意性工程建設中存在了很多盲目性,隨意性,導致了在工程技術,合理開發和社會經濟效益等諸多方麵不能互相兼顧。多年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漏水問題,致使枯水季節缺水,到了豐水期,水泛成災。
第三,新舊工程建設緩慢及失修,財政投入不足工程建設監督管理機製不健全,以及建設中的糾紛問題,導致建設進度緩慢甚至長期拖延,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負麵的影響。雖然,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也讓我們勒戒在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存在問題、我們就更要去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的水利建設變成真正的陽光工程,便民工程。由於農村地方各級財力緊張,嚴重製約著農村重點水利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的補助。
二,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滯後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國鄉村旱澇頻發災害不斷的原因除了氣候多變,地理複雜生態脆弱等客觀原因,人為因素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與匱乏是最主要的原因而農田水利設施過於脆弱又最為顯著,已成為製約農業生產發展。
(一),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是製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瓶頸”。農村稅費改革前,農田水利特別是鄉村範圍內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主要投入來源是農村義務工和老工累積工。農村稅費改革後,村提留和兩工(積累工和義務工)被取消,用於農村公益性建設的公積金項目與農民投勞隨之消失,再行籌資籌勞的渠道被阻斷,加之農村青壯年老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農民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工投勞銳減。
(二),盲目建設,責任主體不清,是導致水利工程效益銳減的“禍根”。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在落實過程中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地方小團體利益的作用,其預設意圖受到扭曲,導致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盲目性隨意性加大。水利工程建設技術、開發設計和社會效益等諸多方麵不能相互兼顧,造成工程效益銳減。稅費改革前,興修小型農田水利是集體的事情,農民的義務。稅務改革後,政府沒錢幹,集體沒力幹,在理論跟實踐中,到底應該是誰的責任都存在著模糊認識。
(三),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製滯後,這是影響水利工程持續發展的“阻礙”。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受到地方財政,責任劃分不清等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人員和維修養護經費難以落實的問題,改革難度很大。農田水利工程受到工程運行不佳,水費計收難等因素,難以建立起良性,長效的管理機製。群眾性管理組織由於灌排工程公益性強,經濟效益低,又缺乏必要扶持,改革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