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生腰肌勞損影響因素與預防
學術展台
作者:陳雲鳳 翁巧玲
摘要:隨著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健康知識的薄弱,部分高校學生出現了腰肌勞損。針對此現象,本文從積累性損傷、急性腰扭傷等多方麵分析高校學生誘發腰肌勞損的主要因素,從而提出大學生如何預防腰肌勞損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腰肌勞損;影響因素;預防
腰肌勞損,又稱腰臀筋膜炎,或稱腰臀肌功能性疼痛,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細菌性炎症,從而引起腰臀部一側或兩側的彌漫性疼痛[1]。其臨床表現為腰部酸痛,時輕時重,纏綿不愈。酸痛在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與天氣有關。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但有時活動時會有牽製不適感。在急性發作時,各種症狀均顯著加重,腰椎生理曲度改變,並可有肌肉痙攣,腰脊柱側彎,下肢牽製痛等症狀出現[2]。可見大學生腰肌勞損應該引起社會人士包括個人、家庭、高校和醫院的高度重視。
1.大學生腰肌勞損的影響因素
1.1積累性損傷 大學生腰肌勞損和積累性損傷有著直接的關係,各種超過正常活動範圍的活動或超過正常承受能力的長時間的活動都是腰肌勞損發病的影響因素。在日常學習、勞動、生活中長期維持某種不平衡及不合理體位,或經常需要腰部的連續性活動,如彎腰抬重物,可因腰部負荷過重而造成腰肌的疲勞和損傷,腰部肌肉韌帶經常受到牽拉,受力大而頻繁的負荷會使組織出現小的纖維斷裂、出血和滲出。當斷裂的組織修複和出血、滲出被吸收後,可遺留瘢痕和組織粘連。這些組織易牽拉、壓迫內神經纖維產生腰痛。此類的腰部酸痛,一般在勞動後加重,在休息後減輕其壓痛部位根據受累組織不同而不同,椎旁肌肉勞損壓痛點多在該肌肉的起止點,如骶棘肌多在骶部或附近,腰方肌多在髂脊或第3腰椎橫突尖部。
1.2急性腰扭傷 俗稱閃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動活動頻繁,當腰椎的負荷過重、活動範圍過大,要維持脊柱的靜態和動態平衡,對其周圍肌肉和韌帶的需求量大,當一組肌肉肌力突然增加,另一組肌肉肌力突然減弱,發生強力收縮甚至痙攣,肌肉長時間緊張,容易遭受急性扭傷。當急性腰扭傷在急性期得不到及時正確治療,扭傷的肌肉、筋膜、韌帶修複不良,產生纖維化或產生較多的瘢痕和粘連,遺留慢性腰痛,致使腰部功能降低且較易出現疼痛,患者有時會感覺腰部無力、腰酸背痛。
1.3腰部無菌性炎症 腰部軟組織的急性損傷的創傷反應及其無菌性的炎症反應,主要位於肌肉及其附著的部位的筋膜、韌帶等組織,包括無菌性肌筋膜炎、肌纖維組織炎等[3]。學生長期不端正坐位學習、仰臥看電視、玩遊戲,由於坐姿不良,腰部反複微小損傷,均易使腰部肌肉、韌帶長期牽張或長時收縮緊張,亦能造成缺血、缺氧、水腫、粘連等無菌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