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 軒轅帝具茨山拜訪大隗 陸渾王仗王母二犯華夏(2 / 3)

片刻間,黃帝一行也已來到。

牧童搶前幾步,走到黃帝身邊,說:“此即我師大隗先生也。”

大隗(Kuí)等人一個個抱拳躬身,向黃帝施禮。

大隗說:“不知大王光臨,有失遠迎,望乞恕罪!”

黃帝說:“眾位先生和壯士免禮。今日孤王得識諸位先生,國之幸也!”??大隗在前,引黃帝一行於石屋內。

這石屋倒也寬敞,但極其簡陋。周圍牆壁全由片石所砌,前牆高,後牆低,屋項是一排粗大的圓木,圓木上麵以茅草為頂。再看大廳內,石屋的正麵和兩側放了三長排石凳,是大隗和別人在此切磋學問的地方,起居間則在其它石屋內。

眾人走進石屋,大隗讓黃帝坐於石屋正麵的石凳,其它人分賓主以次坐定,大隗又命牧童為黃帝和眾人獻上清茶,然後大隗再次代表眾人向黃帝一行人等表示歡迎。

黃帝首先向大隗等人介紹了方明、昌宇、張若、習朋和滑稽的姓名。

大隗也將身邊的眾人向黃帝進行介紹:“這位道長乃我之好友,無為子是也,我等經常在一起切磋道學,推研《河圖》、《八卦》,研究兵法、布陣及克敵製勝之策;這兩位是我之弟子,他們是武定、秦騩(guī kuì),皆熟知兵法韜略,且有萬夫不擋之勇。特別是武定,不僅精通陰陽八卦,而且熟知天文曆法。說起來,我等早有投奔大王成就一番大業之心,隻是機緣未到,且小徒學業未精之時,不敢妄動也。”??黃帝說:“先生過謙矣,孤思先生久矣,數年前孤即尋找先生,隻是不知先生隱居於何處。孤今日至此,一乃請教治國安邦之道,二乃誠邀各位出山,匡扶國事,不知眾位英雄意下如何?”????

黃帝之言令大隗和他的弟子十分感動,皆站起躬身施禮。

武定說:“我等謝大王知遇之恩,皆願跟隨大王效力,雖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

黃帝說:“眾英雄願意出山匡扶國事,實乃孤之幸也,國之幸也。在此,孤誠心請求道長也能下山,協孤治理國事,也可讓孤能隨時聆聽道長教誨。”

無為子說:“我乃修道之人,酷愛清靜無為,我實不能跟隨大王於左右,但十分感謝大王之盛情,日後大王如有差遣,貧道自當效力。”

黃帝說:“孤尊重道長意見,懇望道長不時蒞臨,多加賜教。”

當天,黃帝就率領眾人與無為子道別,返回京都。次日早朝,黃帝親自將大隗等人帶至朝堂,並讓他們侍立於自己的身旁。

黃帝說:“國者社稷之所依也;社稷者,生民、養民之本也;國運昌盛,社稷則固;社稷固,民則安也。但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如不能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一旦災難來臨,則無以應對之策也。國運昌盛,人為本也;一在百姓勤於耕織,更在君臣合力,領而導之也。眾愛卿想必還記得孤登基時,西王母對孤之教誨吧,西王母告戒孤要“居安思危,修德振兵。為保社稷福祉綿長,必須尋訪賢臣,選拔良將,習用幹戈,以征暴虐,正是想到這裏,孤為尋訪賢臣良將,殫精竭慮,夜不能寐。也是上天垂憐,具茨山孤王求得大隗先生。(黃帝用手指這牧童)這位小英雄,不要看他年小,他乃是大隗先生的貼身童子,力拔千鈞之弩。孤曾讓他演習技藝,他竟一箭射下百丈高空的禿鷹。也正是在這位小英雄的帶領下,使孤能尋訪到思慕已久的大隗先生和他的另外弟子。”

黃帝又依次將武定、秦騩(guī kuì)兩位英雄向群臣作了介紹。

黃帝說:“哈哈!力牧、常先、大鴻、武定、秦騩,孤之五虎上將也!諸位愛卿,剛才孤已說到,為君者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或許有人會說,如今天下太平,國運昌盛,何危之有?其實不然,現在請大隗先生講一講當今天下之事,眾愛卿即會明白,孤剛才所言決非危言聳聽也。”? 大隗說:“適才大王所言句句是實。我多年來周遊四海,四海之內,不下萬國也,歸俯於我華夏國者,僅半數。當年,中原地區除有熊國外,就屬炎帝之宛丘國大了。炎帝大力發展農耕,使民播種五穀,讓民不受饑餓之苦,為天下百姓溫飽作出了巨大貢獻。後又醉心於藥學研究,一心想讓人民免受病痛之苦,實不失為一位仁君。但是,正是因為他不過問國事,所以治國的重任全部交到他的幾位大臣手裏,而這些大臣們又隻顧享樂,不為民謀,甚至還不斷出現侵害他國利益,使原來歸順於宛丘之國怨聲載道,紛紛離宛丘而歸順華夏,因此宛丘國日漸衰微。竊以為當今華夏對外要想不受外敵騷擾,必須國力強盛,眾民團結。對來犯之敵,務必殲滅之,不可姑息養奸。同時要與弱小之國結盟,孤立外敵,瓦解敵國。對內,治國之要,治吏為先。吏治為百治之首。而吏治的最好辦法,是實施民主。讓民眾當家作主,監督官吏,官吏才不敢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