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雁是圖書館的常客,以前家裏麵沒有書可讀,一套《毛選》,張鴻雁可以反複讀多遍,現在的圖書館裏,可以說是書的海洋,想看什麼書都有。張鴻雁最喜歡讀的是《拿破侖傳》,拿破侖用一生的生命在書寫著“磅礴”、“恢弘”、“大氣”,這位英雄戎馬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多達60餘次,比西方曆史上著名的統帥亞曆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的總和還要多,其中許多著名戰役載入了世界戰爭史史冊。滑鐵盧戰役使英雄走向了末路,輝煌一生的英雄以極為悲壯的方式謝幕,難道就是為了要人們以最深刻的印象記住拿破侖這個無以倫比的名字?
同時,張鴻雁還閱讀了大量的二戰軍事書籍。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等經典案例以及《巴頓將軍傳》、《朱可夫元帥傳》等。
書中對張鴻雁神仙飄逸性格的描述有:
-------張良的故事點燃少年的心一節中寫道:張良是百忍堂的先祖,是個大英雄,爸爸在說故事的時候,最多的就是講張良.夏天晚上在門口一棵爺爺栽的大槐樹下,爸爸娓娓道來。
-------1983年,張鴻雁讀大三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去了陝西漢中留壩縣,專程瞻仰了張良廟。
那一年的暑假期間,張鴻雁到了漢中市,從漢中到留壩,還有差不多3個小時車程,路況不錯。張鴻雁一路上感慨良多,看腳下滔滔而過的漢水,長流常新,多少風流人物,多少劍鋒戟影,多少風花雪月,多少激越悲壯,多少朝代盛衰,多少世紀輪回,都被它低吟淺唱的波濤輕輕衝散。在歲月的長河中,人類所做的一切,都如滄海一粟,何足唏噓!
長途車進入了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離目的地很近了,山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張鴻雁很難想像張良當時的心情:一個人中英傑,在推翻強秦、建立漢家一統天下之後,卻放下蓋世的功勳,摒絕本來可以享受的世上一切榮華富貴,來到與世隔絕的大山深處。一切都遠去了,隻有寧靜和寂寞。兩千年前的紫柏山一定比現在更寧靜,更寂寞。
-------1940元5月上旬,周恩來由延安奔赴重慶的途中,穿越了800裏秦川,來到了留壩縣廟台子街的張良廟。周恩來站在“漢張留侯祠”山門前眺望很久,對隨行人員說:“留侯把榮譽利祿都拋在腦後,晚年就隱居在這裏......”走進了張良廟,他又對隨行人員解釋:“張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幫助劉邦打天下,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曆史上著名的漢王朝。後人為他修的廟叫張良廟。”
在“英雄神仙”石碑前,警衛員問道:“張良確實是英雄,可為什麼又叫英雄神仙?”周恩來說:“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他說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縣相會,隻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那時的留縣(江蘇沛縣留城)經戰亂不超過一萬戶。他不貪。張良隨漢高祖劉邦人函穀關後,劉邦當皇帝,張良就靜居養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封萬戶候,這已經是最高待遇了,足夠了。我隻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隨仙人赤鬆子去神遊’。因此,老百姓都傳說他成了神仙。”
周恩來凝望著石碑,又對隨行人員說: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因為在那樣的社會,他明白,在功勳和名位之間,為人臣子是難以長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被殺,蕭何被拘,隻有張良把功名利祿拋於腦後作了“神仙”。
在延安通往重慶的路上,名勝古跡、廟宇很多,周恩來卻隻看了張良、蕭何的廟,誰能說其中沒有深意呢?
張鴻雁是在多年以後,許多曆史已經解密了,才知道周恩來遊覽張良廟以及對張良的評價。這不僅是一種穿越時空,古今相通的精神共鳴,對張鴻雁來說,也是一次蕩氣回腸的精神洗禮。
在張鴻雁的生涯中,英雄詩夢與超脫飄逸的大格局人格精神緊密融合在一起。
--------張鴻雁在讀研究生時,每每登上雲龍山山頂時,總會敞開衣襟,一手叉腰,凝望山下碧波蕩漾的雲龍湖,凝望煙波浩渺的遠方。當我們曆盡千辛萬苦,登上山巔。你就會領略到險峰的無限風光,那一座座遠處的群山謙恭起來,向你仰首作揖。“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你站在山巔,此時的你標誌著一個新的高度。這個高度是你自己的高度,你就會掙脫身心的束縛,站在身心之外回望天下,崇高與渺小,深遠與細微,都無比清晰。世界就裝在你的心中,世界即你,你即世界,你可以在自己的高度隨意瞭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