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青蔥歲月
高中畢業後,17歲的艾莉森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劍橋大學。在上劍橋前,艾莉森一直沒有想清楚自己上大學到底要學習什麼專業。她想學法學,將來成為律師,因為她覺得那是很不尋常的職業;她也想學英國文學,兒時在女校上學時老師要求背誦過的詩歌也使她對文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直到高二的暑假,她在康沃爾郡參加了一個鐵器時代堡壘的考古挖掘。本來是無意之舉,但這次考古挖掘卻改變了她的一生。那次考古挖掘使她發現:考古比法律和文學有意思多了!於是,她讀了一些考古和人類學方麵的書。最終,正如艾莉森所言,自己“以一個隨心所欲的方式”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選擇考古學和人類學作為自己的專業。
被劍橋錄取後的那個夏天,她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考古挖掘活動。這次,她走得更遠,跟同伴跑到了希臘西北部的伊庇魯斯進行挖掘。艾莉森之所以能跑這麼遠,與她有個愛浪跡天涯和冒險的爸爸以及向來都支持她的媽媽不無關係。哪怕是到了1970年,21歲的艾莉森決定去馬達加斯加待上一年半,當時沒有電子郵件,沒有長途電話,聯係都靠書信,當她跟父母商量此事時,父親竟然對她的決定大加讚賞,認為那樣好得很。
艾莉森的四年劍橋歲月是在紐納姆學院(NewnhamCollege)度過的。提到這裏,我們有必要先對劍橋大學做一番介紹。劍橋大學是世界十大學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現代實驗自然科學和英國唯物主義的先驅培根,天才物理學家牛頓,詩人斯賓塞、彌爾頓、拜倫,現代遺傳學和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等都是劍橋的校友。此外,劍橋共培養了88位諾貝爾獎得主。
劍橋大學坐落在英國東南部卡姆河畔風景秀麗的劍橋鎮,在倫敦東北50英裏處,著名的康河橫貫其間。劍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由Cam(即“康河”)和bridge(意為“橋梁”)兩部分組成。康河上建有許多橋梁,是劍橋最美的風景之一。
劍橋大學的成立有一段傳奇色彩。有傳說認為劍橋大學是由希臘哲學家在公元7世紀創建的,但一般認為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劍橋大學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迫害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1209年,牛津大學的兩名經院哲學(scholasticphilosophy)派哲學家被控謀殺了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將他們判處絞刑。為了表示抗議,牛津的教師們停止授課,紛紛離去,其中一部分人來到了劍橋鎮。盡管在劍橋創建大學的情況有些模糊不清,但據記載:麵對劍橋鎮帶著懷疑眼光的市民,一群教師和大學生成功地爭取到了王室和教會的保護。
大約到了1225年,劍橋的教師們從他們當中選出了一位校長,他的權力得到了國王亨利三世的批準,劍橋大學的自主管理權就由此產生了。1233年,大學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給予劍橋“校長及大學學者”以保護期的確認,進一步確立了劍橋作為大學的地位。
劍橋大學最初是為宗教服務的。1536年,實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學校解雇研究天主教教規的教授們,並停止教授“經院哲學”,從此,劍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重點從宗教和神學轉為希臘和拉丁經典、聖經和數學。在八百多年的發展中,劍橋形成了“為教育、宗教、學術、研究服務”的教學理念。劍橋大學一共有31所學院,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隻有10萬人左右的劍橋鎮內。每個學院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建於1284年,其他學院在14世紀和15世紀陸續建立,還有一些學院被合並或撤銷了。1970年,劍橋大學誕生了歐洲第一個科技園區,隨後,1000多家高科技公司雲集於此,逐漸形成了與美國“矽穀”齊名的“劍橋現象”,劍橋大學一躍成為知識型企業的全球科研中心。
從13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劍橋大學一直隻招收男性學生。1869年,劍橋大學設立了第一所招收女性的學院——格頓學院,隨後,多所為女性設立的學院陸續成立,它們包括:1871年成立的紐納姆學院、1885年成立的休斯學院、1954年成立的默裏·愛德華茲學院及1965年成立的露西·卡文迪許學院。女學生在1881年起可以參加大學課堂,並於1882年首次獲準參加大學考試。
據英國科學促進會對劍橋20世紀30年代的記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女生雖然可以在劍橋聽課、考試,拿學士證書,但是不能獲得正規學位,直到1948年劍橋才打破這一歧視,給女性學生頒發學位。打破劍橋高等教育中性別歧視的標誌性事件是伊麗莎白女王獲得了劍橋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這象征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礙被清除。進入70年代後,其他傳統書院也開始接受女生報名。在1972~1988年間,由國王學院及丘吉爾學院帶頭的各個傳統學院陸續接納女生報名。另外,格頓學院也開始招收男性成員,不過,其他為女性專設的學院則沒有仿效。隨著2008年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解除其禁止男生報名的規定,劍橋大學成了英國唯一擁有拒絕男性成員報名的學院的大學。
因此,1965年,品學兼優的艾莉森進入紐納姆學院學習也是情理中的事。走入紐納姆學院,人們不禁被這所學院的紅磚、白色大窗和荷蘭式山牆所吸引。這所學院的建築充分地體現了安妮女王的全部魅力。建築師巴茲爾·錢普尼斯稱,他為紐納姆學院的女士們設計的是“家庭學院”,它要給最早的女知識分子們一種私人式的、家庭式的安全感和荷蘭式房屋的舒適感。將當時流行的這種“荷蘭紅磚風格”用於學院建築是一個創新,是對男子學院的都鐸式和新哥特式的拋棄,但它也同樣保守。學者瑪格麗特·伯尼維克這樣評價:這是典型的“女才子們的建築”,是後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女權主義運動的掩飾。紐納姆學院的四年生活也給艾莉森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在劍橋,艾莉森遇到了好些影響她人生的重要人物。第一位是當時在考古和人類學執教的大衛·皮爾比姆(DavidPilbeam)。大衛·皮爾比姆在劍橋教授體質人類學課程。在艾莉森心中,他以絕對的魅力啟發了自己對人類進化和複雜社會係統演化的靈感。人類學中研究的那些問題可能永遠沒有答案,隻能通過自己的摸索才有希望得到更好的解釋,因此在研究的道路上會發現很多驚喜。而這些驚喜是艾莉森選擇體質人類學的重要原因。
另外兩個對艾莉森產生重大影響的人是羅伯特·欣德(RobertAubreyHinde)和埃裏森·喬利(EllisonJolly)。
羅伯特·欣德跟艾莉森早年在金奈爾德公園女校遇到的傅斯校長一樣,都是屬於“令人害怕”,而且是“絕對令人害怕”的人物。羅伯特·欣德就曾經在輔導珍·古道爾(JaneGoodall)時把性格堅強的珍說得眼淚汪汪。艾莉森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羅伯特·欣德的情景,羅伯特·欣德請艾莉森告訴他關於鳥類屬地的知識,事實上艾莉森對於這個問題了解甚少,但年輕的艾莉森還以為羅伯特·欣德是向她請教呢,於是天馬行空地說了一通。艾莉森說完後還未來得及洋洋自得,就被羅伯特·欣德劈頭蓋臉地說了一句:“你很無知!”這讓艾莉森很沒麵子,但這也給她上了一堂重要的課。
2003年,艾莉森·理查德被任命為劍橋大學校長時接到了羅伯特·欣德先生的來信,這讓她非常激動,因為從劍橋畢業後,她和羅伯特·欣德先生並不經常見麵。在信中,羅伯特·欣德先生說,他清楚地記得艾莉森是他的學生。讀到這,艾莉森的心跳都加快了,因為在劍橋期間,艾莉森一直很用功,她希望給這位嚴格的羅伯特·欣德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讀期間,她寫了一篇關於巴羅科羅拉多島的文章(後來發表了),當時寫這篇文章時,她非常想把它寫好,努力使其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好給羅伯特·欣德留下深刻的印象。
艾莉森以為是自己在學業上的成就令自己被老師記住的。沒想到,羅伯特·欣德先生接著寫道,他一直記得艾莉森是因為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在他認識的人中,艾莉森是唯一參加過在索裏哈爾舉辦的路虎司機維修課程的人。另一件事是,艾莉森是唯一穿著全長毛皮黑大衣去馬達加斯加參加野生作業的學生。雖然老師記住的都是艾莉森上大學期間的“另類”表現,這讓艾莉森大失所望,但艾莉森還是很高興這個在大學期間讓她“害怕”的老師能夠問候她。當然羅伯特·欣德老先生還是鼓勵她,希望她能保持雄心勃勃的狀態,努力獲得劍橋老師的認可。事實上,老師的問候無形中對她也是一種肯定。
埃裏森·喬利對艾莉森的影響完全是無意間形成的。當時埃裏森·喬利的丈夫理查德在經濟學係做客座教授,她也陪丈夫來劍橋大學教書。埃裏森·喬利於1968年秋季給學生講授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的課程,當時,艾莉森剛結束了在巴拿馬運河區為期一個夏天的吼猴研究項目。
提到這個研究,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大三的艾莉森沒想好夏天做什麼,一個偶然的機會,艾莉森遇到了一名叫大衛·奇弗斯的研究生,他遊說艾莉森去巴羅科羅拉多島。年輕自負的艾莉森以為這隻是蘇格蘭西北部的一個島嶼,就覺得他的主意不錯。最後艾莉森才發現大衛是讓她花一整個夏天去巴拿馬!不過各種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於是艾莉森橫下一條心去了巴拿馬,花了整個夏天在巴羅科羅拉多島上研究這些猴子。
這真是令人刻骨銘心的記憶!時值巴羅科羅拉多島的雨季,島上到處是泥濘,艾莉森看不到研究的動物,卻看到到處是毒蛇。艾莉森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熬過那個夏天的,但收獲還是不少。從巴拿馬回來後,新學期伊始,艾莉森選了埃裏森·喬利的課程。課間她給埃裏森·喬利講述了自己在巴羅科羅拉多島的經曆,並告訴老師自己決定把這個研究做成一個完整的項目,而不僅僅隻是第二年課程的大作業。於是埃裏森·喬利老師給她提了一個建議——去馬達加斯加。埃裏森告訴她,那兒沒有毒蛇,有幹燥的棘林,那裏是一個陌生的、擁有獨立於非洲大陸演化史的另一個重要天地。埃裏森還向她展示了馬達加斯加南部棘林的幻燈片,幻燈片中美妙的樹林、林間悠蕩著的神奇動物深深地吸引了艾莉森。這讓艾莉森想起以前看過的大衛·愛登堡(DavidAttenborough)的《動物園傳奇》。
就是這個偶然的事件將艾莉森日後的事業生涯與馬達加斯加緊密地聯係到了一起。馬達加斯加成了艾莉森研究的重要主題,即便是在日後從事繁忙的管理工作之時,她也每年抽出時間到馬達加斯加從事自己的研究。
艾莉森在紐納姆學院的四年,整個劍橋大學的男女生比例為七到八比一。但艾莉森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少數群體”。她甚至懷疑女生的生活比男生更正常,因為女生可以有很多男性朋友,但對男生而言並非如此。這四年對她來說,一方麵是一個重要的個人成長經曆,另一方麵也為她一生的友誼交際打下了基礎。從小學到大學,她和一些同學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時至今日,她和這些朋友們仍有很多共性,她都能記起自己何時遇見這些朋友的,為什麼喜歡她們。即便是在赴美三十年後,她回到英國的樂趣之一就是與昔日的女校校友重逢,她每年都會與這些朋友們在國王大道的餐館共進一次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