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結語(2 / 3)

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University)校長溫迪·普賽爾(WendyPurcell)教授。研究領域為生物醫學,英國皇家學會藝術、製造和商業學院的院士。2005年,溫迪·普賽爾教授被委任為赫特福德大學代理校長,以及普利茅斯大學校長兼行政總裁。2007年,溫迪·普賽爾出任普利茅斯大學校長及行政長官。

瑪格麗特女王大學(QueenMargaretUniversity)校長佩特拉·文德教授(PetraWend)。主要從事地理和社會學跨學科的學術研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5~2009年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副校長(學術)及副總裁。2009年9月,任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王大學校長一職。

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ofStAndrews)校長路易斯·理查森(LouiseRichardson)教授。2009年1月出任聖安德魯斯大學校長和行政總裁。

盡管有上述17位大學女校長,但和男性校長相比,英國的大學女校長還處於一個弱勢狀態,大學女校長人數占全英大學校長總人數不足13%,和男性校長人數有著比較大的差距。但是我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高等教育界,經過她們的不斷努力,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高校領導者出現在大家麵前。

本書從以上17位女校長中選取肯特大學校長朱莉亞·古德費羅、聖安德魯斯大學校長路易斯·理查森、林肯大學校長瑪麗·斯圖亞特以及劍橋大學前任校長艾莉森·理查德作為對象,結合各種渠道的資料和對她們訪談的一手資料,描繪了她們的人生軌跡。那麼,從這些描繪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有哪些思考?

全球化經曆與視野:大學女校長的基本素質仔細研究這些女性校長的成長經曆不難發現,她們都具有跨國學習、研究和生活的經曆。全球化的經曆和視野是她們共同具備的素質。

朱莉亞·古德費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了三年博士後研究。路易斯·理查森生於愛爾蘭,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數十年,最終來到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瑪麗·斯圖亞特生於南非,經曆過南非的種族隔離,後來才來到英國。艾莉森·理查德在劍橋畢業後一直在美國耶魯大學生活、工作,30年後才又回到英國劍橋。

在不同國家學習工作的經驗使這些校長們在管理學校時具有國際視野,她們能吸取不同國家管理機製的長處,用更靈活有效的手段來應對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潮流。隨著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也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相互碰撞、衝突、融合,而身處這個漩渦中心的就是大學。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留學生人數在2009年就已經達到343萬,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800萬。除了學生之外,高校教師也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流動,帶著他們的思想、理念、管理方法在全球的高校界交流、傳播。

英國大學曆來重視學術精神的傳承,嚴謹的研究體係、學風是英國高校引以為自豪的傳統。但正因為這種以學術為主的管理觀念,使得英國的高校在大學管理上顯得封閉而缺乏效率。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作為高等教育傳統強國的英國如何麵對挑戰,繼續保持自己在高等教育界的領導地位,是現在英國高校最關心的問題。英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這些古老的大學將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做取舍和平衡,是決定這些古老大學未來發展的核心因素。

正是在這種轉型時刻,我們的主人公紛紛走馬上任。她們所具有的國際化背景為英國傳統大學製度的轉型打下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她們將自己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驗和英國大學的傳統相結合,將英國高校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事業與家庭:大學女校長麵臨的“卡夫丁峽穀”

“卡夫丁峽穀”(KafdinValley)這一典故出自古羅馬史,在現代社會中,它被引申為人們在謀求發展時所遇到的大困難和大挑戰。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卡丁夫峽穀”,我們的主人公也一樣。當她們談及工作中的難題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同時要肩負事業、家庭雙重重擔的艱辛。

女性領導所麵臨的最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處理事業與家庭的關係。事業——家庭平衡幾乎貫穿在每個職業女性的發展過程中。在一項對成功女性進行的調研中發現,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工作——家庭問題是影響女性升遷的重要問題。在路易斯·理查森校長看來,女性要獲得更高職位,育兒是最大的阻力。

無論對於男性還是女性,20~35歲左右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年輕人要麵臨多項考驗,首先是完成學業;其次是進入社會,為自己的事業打下基礎;然後是要成立家庭;對於女性來說還有一個重要考驗——成為母親。20~35歲正好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而對於許多職業來說,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的時間恰恰也是這段時間。因此在這期間平衡事業發展和生兒育女的關係成了女性繞不開的問題。

相關研究指出,工作——家庭矛盾常常會使女性離開通向領導的路徑。除了不選擇婚姻和家庭外,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女性從她們不得不麵對的這個問題中解放或部分解放出來?比如說,可以建立一些“對家庭友好型”的製度,朱莉亞·古德費羅校長在BBSRC工作時曾經做過這方麵的嚐試。艾莉森·理查德校長在耶魯大學時就曾建議給女性更長的帶薪休假時間,雖然建議沒有得到采納,但至少是一種可能性。來自歐洲國家的經驗也顯示,給男性提供帶薪照顧孩子的假期,能使他們投入到養育孩子的使命中,得到高質量、支付得起的照看孩子的服務,這樣能使更多的女性勞動力進入工作領域。

成就大學女校長的天時地利人和朱莉亞·古德費羅、路易斯·理查森、瑪麗·斯圖亞特、艾莉森·理查德成為大學女校長是刻意追求所為,還是偶然發生的“事件”?她們的故事似乎表明,她們在成為校長之前都沒有刻意追求此職位。艾莉森·理查德校長更是將自己成為劍橋校長的經曆歸結為“偶然事件”,如果沒有偶然跟丈夫提及劍橋大學邀請她擔任校長,她根本不會考慮這個職位,更不會去劍橋考察然後決定接受這一職位。瑪麗·斯圖亞特校長最早也沒有把擔任校長作為她的職業追求。

但是,從這些“偶然”成為大學女校長的女性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成就一位女校長的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沒有一位女校長是突然被任命的,她們的故事或許印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話:“機會從來隻留給有準備的人。”

首先是“天時”,正處於變革時期的英國高等教育製度為成就這些女校長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重重衝擊下,英國高等教育走到了改變的十字路口,迫使英國大學必須用更開放的理念去管理大學,而啟用女作做大學校長,也是英國高校管理體製改革的一種嚐試。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兩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管理在路易斯·理查森和艾莉森·理查德上任前都遇到了瓶頸。聖安德魯斯大學對學生的“血統論”、劍橋大學的各個學院各自為政,都令兩所名校麵臨種種困境。路易斯·理查森教授和艾莉森·理查德教授的上任頗有些臨危受命之感。對於肯特大學和林肯大學這兩所相對年輕的學校而言,朱莉亞·古德費羅教授和瑪麗·斯圖亞特教授的任命體現了英國新興高校開放的姿態。

其次是“地利”,作為英國大學的校長,一個公平公正的校長選拔體製才能讓四位女性走上英國大學的最高管理崗位。英國大學校長候選人必須具有以下條件:第一,在學術上有建樹,有出色的科研成果,有深厚的高等教育知識。根據英國高校領導力報告所述,82%的校長擁有教授資格,94%的校長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第二,在高校內擔任過管理職務,對學校管理有經驗;與社會團體和機構有互動,可以代表學校和社會溝通。94%的校長曾經在本校或者其他學校擔任過管理職務,掌管過一個學院的大小事務。四位女校長都在學術上有出色的成就,在管理學校事務上有豐富的經驗,她們是符合英國大學校長選拔資格的最好人選,也最終成為了四所英國名校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