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役
戰役簡述
法國戰役,又稱法國淪陷,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低地國家。這場戰役包括兩大行動:第一部分的“黃色作戰”(FallGelb,攻打荷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紅色作戰”(FallRot,進攻法國本土)。德軍在曆時不到三個月便攻下法國,迫使英軍慌忙撤退回國,被認為是閃擊戰中最成功的範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戰前形勢
自從德俄1939年9月入侵波蘭,從而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之後,德國與同盟國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洲大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這種狀態被稱為“假戰”。希特勒曾希望在法國和英國的默許下,迅速征服波蘭並隨即停戰,因為德國的軍需物資的儲備不足(需要從國外進口),此時德國的武器製造主要依靠來自蘇聯的原材料,由於兩國在本質上的不同,希特勒對這種情形感到不安。因此,在1939年10月6日,他曾向英國和法國提出和平協議,並給予兩國思考的時間,以便作出回應;10月9日,考慮到同盟國對於他的建議未必予以采納,希特勒也製定了相應的軍事行動計劃——《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
希特勒一直希望依靠軍事力量打敗其它西方國家,從而在未來避免兩線作戰的處境,能夠專心對付東方戰線。然而,這種意圖並未體現在《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中。因為該計劃是建立於極為現實的假設上,即德國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並隻希望達到並不難以實現的目標,旨在與西方長期的持久戰中改善德國的處境。
《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的主要內容為盡可能迅速地征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地國家,從而阻止法國先占領它們,進而威脅德國重要的工業心髒——魯爾區。另一方麵是要盡可能多的控製機場,以便對英國進行長期的空中和海上攻擊。但元首的訓令中並沒有提到占領整個法國的計劃,隻是以進占法國北部的邊境地區為目標。
擬定好書麵指令之後,希特勒認為最多隻需數周便可實行自己的計劃,但是在發出訓令的當天,他的幻想便告破滅。對於德軍的真實力量,希特勒的判斷存在偏差。德軍需要修複為數眾多的在波蘭戰役中損壞的車輛,而軍火庫中的彈藥也已消耗殆盡,要恢複戰鬥力,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議,10月12日,法國也站在了英國的一邊。10月19日,德國陸軍最高指揮部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弗蘭茲·哈德爾,提出了“黃色行動”的第一個計劃,即“黃色行動第1號方案”,這是入侵低地國家的行動代號。哈爾德的計劃經常被與施利芬計劃相對比,這其實是德國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實行過的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相同之處是需要在進攻時通過比利時中部,但施利芬計劃的意圖是通過實施一次對法軍的大規模圍攻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黃色行動”主要戰術是缺乏想象力的正麵進攻,目標是將盟軍趕回索姆河對岸,而實現這個目標預計將會以犧牲500,000名德軍士兵為代價。而這樣做將會直接透支德軍1940年的兵力儲備,估計要到1942年才能考慮對法國發起進攻。
麵對哈爾德的計劃,希特勒反應冷淡。他原以為隻需付出少量代價便可以在短期內征服低地國家,但哈爾德提出的計劃卻是漫長而艱難的。有人甚至認為這個計劃是個陰謀,哈爾德反對希特勒,所以才提出了最悲觀的計劃以阻止希特勒發動全麵進攻。對於此計劃,希特勒基本持反對態度。他認為,軍隊無論是否已經做好準備都必須盡早進攻,寄望於盟軍在準備不足倉促應戰,可能會帶來一個輕鬆的勝利,進攻的日期被確定為1939年11月12日。對此,指揮官們曾多次試圖說服希特勒,他們認為攻擊應起碼再延遲數天或數周,以修正一些在籌備工作中的缺陷,或等待更有利於作戰的天氣。而另一方麵,由於沒有人對這個計劃提出不同意見,希特勒試圖可以對計劃進行一定的改善。這主要是為了分散兵力,因為除了在比利時中部為中心主軸外,還將在南部地區發起第二次進攻。10月29日,哈爾德提出第二個行動計劃,即“黃色行動第2號方案”,其中增加的在列日-那慕爾軸線實施第二次進攻反映出了計劃的改變。
實際上希特勒並不是唯一不喜歡哈爾德計劃的人。德國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將軍,也對計劃表示不讚同。但是與希特勒不一樣的是,身為職業軍人的倫德施泰特的思路清晰,他知道該如何修正計劃。他認為計劃的基本缺陷是不符合德國自19世紀以來保有的軍事機動作戰原則。德軍必須首先完成一次突破,這樣就能夠消滅盟軍的主力。適合完成這一作戰計劃的地區是色當軸線,它位於馮·倫德施泰特領導的A集團軍軸線上。10月21日,馮·倫德施泰特召集他的參謀長埃裏希·馮·曼施坦因陸軍中將,命令其必須安排其他作戰計劃以反映這個基本思想,使他領導的A集團軍在以犧牲北麵的B集團軍為代價的情況下占有更多的優勢。
當曼施坦因在科布倫茨製訂新的計劃時,德國裝甲集團的精英——第19軍司令海因茨·古德裏安,剛好正在附近的酒店。馮曼施坦因認為,如果他讓古德裏安加入他的計劃中,他的坦克在戰鬥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對於後來第19軍從B集團軍轉移到A集團軍的編製之下,這可能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個建議讓馮·倫德施泰特很高興。這時曼施坦因的計劃包括考慮由色當向北,直插盟軍主力的右後方,當時這些盟軍正直接從南部進入戰區。當古德裏安應邀參與該計劃的非正式討論時,他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觀點:集中在色當的不應該僅僅是他的部隊,而是整個裝甲集團。這些集中的裝甲部隊不應該轉移到北部地區,而是向西部直接快速插入,不必等侯主要的步兵師。這就能夠導致敵人在戰略上的崩潰,從而避免了傳統意義的戰鬥中所造成的相對較高的傷亡人數。在戰略上,這樣高風險獨立使用裝甲部隊在戰前已經有過廣泛的討論,但沒有被廣為接納,因為絕大多數的指揮官在步兵部隊服役,這無形中阻止了這一戰略思想被廣泛接納。但是在這一特殊情況下,就連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認,這可能正是他們需要的東西。他主要的擔憂在於:這種戰術需要建立一個超過300公裏的側翼,這很容易為法軍製造反擊的機會。但古德裏安認為,這可以通過使用小型裝甲部隊向南麵施行連續破壞性的攻擊來克服。不過,這將背離元首第6號訓令的基本思想。